王生菊
摘 要:為了改變應試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國教育部提出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積極倡導激勵教學,希望可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激勵教學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已經被廣泛地認可和接受,通過激勵教學法的應用,包括語文在內的許多學科的教學質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圍繞小學語文中的激勵教學法展開論述,提出一些對策并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給廣大的讀者提供指導意見,進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提高教學和學習的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激勵教育;應用
激勵教學法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一種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經常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支持,從而使學生學習信心高漲,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愿意學習并樂于學習。小學是學生學習的起步階段,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小學語文教學搞好。激勵教學法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適用于語文學科。激勵教學法的引入便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效率,值得每一位語文老師去推廣和應用。
一、語言激勵
語言是實現激勵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在教學生的同時,充分利用語言藝術來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例如,在進行作文寫作時,很多學生覺得很困難,便逐漸對作文喪失了興趣,甚至可能會產生厭惡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積極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明白困難的暫時性,從而建立起對作文學習的信心。
教師在進行語言激勵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語言表達的態度要明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適當合理,若教師為了激勵學生而故意夸大事實,就會讓學生產生自負膨脹的心理,但如果在表揚學生時正話反說,就容易打擊學生的信心,讓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2)語言表達要具有指導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鼓勵時,要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指引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道路。(3)多種方式相結合:語言不僅包括有聲語言,還包括鼓掌、微笑、豎大拇指等無聲語言,相對于有聲語言,無聲語言更能讓學生內心悄然升起一種自豪感,從而達到激勵學生的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將二者合理地結合起來,發揮語言激勵最大的效果。
二、榜樣激勵
榜樣激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典型示范法,它在教學活動中是十分常見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學生中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以此激發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進步。相對于中學生來說,小學生更容易受教師的影響,教師的言行舉止無不對學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就充當著學生學習生活中最大的榜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若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激勵,就會產生極大的鼓舞效應,從內心激發起一種奮進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進步。當然,除了教師以外,每個班級都會有很多優秀的學生應該成為其他人爭相學習的榜樣,這些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優秀,還具有傲人的特長和優秀的品質。教師應該合理地將這些學生樹立為榜樣,讓其他學生意識到榜樣的優秀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此外,除了我們身邊的人物,我們還可以借用語文閱讀中出現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品質。
三、作業激勵
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復習舊知識,是教師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采用合理的方式,將作業變為激勵學生的工具。其實很簡單,教師只需要在批改作業時給予學生一些鼓勵性的評語。例如,一些作業完成情況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后面批上“作業做得很用心”“很棒”等表揚性評語,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其下次繼續努力;而對于作業完成情況較差的學生,教師也可以給出一些鼓勵性評語,如,“你一定可以取得更大進步的”“下次作業要更認真哦”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評語中語氣和緩地提出一些改正意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增強學習的自信,從而在語文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發揮激勵教學的價值。
總之,經過研究和實踐我們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地應用激勵機制,可以使教學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始終保持昂揚的學習態度,促進教學的順利、高效推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擺在主體地位,時刻對學生懷有信心,要重視激勵教學法的應用和實施,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鼓舞,在激勵和鼓勵中得到成長。本文是基于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得出的,但由于本人知識的淺顯和經驗的缺乏,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希望廣大的讀者朋友可以積極提出批評修改意見。
參考文獻:
[1]劉曉梅.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5(36):212.
[2]澤仁拉西.探究激勵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J].藝術科技,2016,29(4):346.
[3]高秀蘭.淺談激勵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6):63.
[4]李鳳英.激勵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1):18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