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豐富的閱讀能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同時還能提高寫作水平,自然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得心應手了。
關鍵詞:閱讀;教學;拓展;興趣;能力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而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則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那么如何使學生熟練地駕馭語言呢?我認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關鍵。閱讀能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同時還能提高寫作水平,自然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得心應手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那么,在教學中,到底如何做呢?下面是我如何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幾點看法:
一、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閱讀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使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為了讓學生對每堂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前導語。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凡事都想弄明白的求知欲,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培養他們對新課文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是這樣引導學生的:首先,播放歌曲《天堂》,將學生帶入草原高遠遼闊的境界,然后問:“同學們,這么優美壯闊的草原,你們去過嗎?”學生回答:“沒有”,我又問:“那么,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去蒙古大草原看看呢?”同學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于是,我趁機說:“好,今天我們就學習《草原》這篇課文,讓我們和老舍爺爺一道走進大草原,去領略那美麗的自然風光,去感受那獨特的民族風情,去會會那熱情豪爽的蒙古同胞吧!”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閱讀起課文來。可見,只要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他們受益一生,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為了讓學生熱愛閱讀,養成習慣,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熱愛讀書,知識淵博的人。教師在課堂上的妙語連珠、旁征博引常常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要善于引導,平時多創設一些閱讀的氛圍,比如可以幫助學生制定讀書計劃,不定期地檢查落實情況,也可以舉辦一些詩歌朗誦賽、演講比賽等,或者可以讓學生口頭給大家講故事,介紹自己喜歡的一本書等,慢慢地,學生會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同時也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努力加強課堂閱讀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那么,就應該讓學生將被動性的閱讀變成主動性的閱讀。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向導,當一個人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會激起求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因此,在課堂閱讀教學上我特別注重針對課文的重難點設計典型問題,并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例如我在上《金色的魚鉤》一課時,設計了兩個問題:(1)課文為什么以《金色的魚鉤》為題?(2)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班長?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讀完后,讓學生自主提問,同學們紛紛提出了問題:“為什么課文說魚鉤上長滿了紅銹,卻又說成是金色的呢?為什么三十多歲的老班長會有五六十歲老人的外貌特征呢?為什么說一個小小搪瓷碗會有千斤重呢?”這些問題不正是學習的重點嗎?這些問題解決了,教學目標不也就達到了嗎?把課堂的自主權留給學生,精講多讀,從讀中悟,讀出情感,讀出意蘊。
四、注重拓展課外閱讀
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如果把眼光只盯在有限的課本知識上,那是遠遠不夠的。語言知識需要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只有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學生才會在書本面前細細地品味,深入地思考。要使學生的閱讀水平不斷提高,就必須重視課外閱讀,將課內外閱讀結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開闊視野,自覺地在書海里遨游,汲取豐富的營養。我經常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童話、散文、小說及科普讀物,讓學去閱讀,利用晨讀和自習時間向學生講述人物故事、精彩片段,當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后,就適可而止,讓他們去尋找原著閱讀,逐步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我還鼓勵學生多背誦一些優秀詩文,把好詞佳句抄寫在專門準備的摘抄本上,并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效率,狠抓課外閱讀質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總之,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地去發現,去探索,去積累,去實踐。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