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利
摘要:情感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組成部分,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漸突出,情感教育也逐漸實現了在學科教育中的滲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情感教育同樣融入其中,并且語文教育內容為情感教育在其中的滲透提供了契機,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成功提升了課堂教育質量。因此本文主要對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途徑展開分析,僅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實施對策
引言:
情感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實施目的主要就是讓學生通過情感教育樹立良好的精神品質,使學生的自控能力進一步提升。借助語文教學的契機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夠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將語文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相互融合,促進課堂有效性提升。
一、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小學生群體,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情感經驗上相對不足,但是在進入學校教育階段后,學生逐漸產生了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和興趣,但是由于學生社會經驗缺乏和認知能力的局限,他們的情感發展容易受到阻礙[1],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語文學科通過語文素材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寫作等內容的學習逐漸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是豐富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如通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來使學生感受思鄉之情,通過《美麗的小興安嶺》來感受祖國的壯美,增強小學生的愛國之情[2]。
(二)陶冶小學生的情操
情感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往往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是情感教育會對學生的情感品質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例如課文《我不能失信》、《陶罐和鐵罐》告訴學生不能失信、要謙虛的人生哲理,《富饒的西沙群島》、《香港,璀璨的明珠》引領學生欣賞美麗的祖國山河,激發學生的愛情情感[3]。
(三)凈化學生的心靈
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們處于網絡信息轟炸之下,成年人具有篩選和辨別信息的能力,但是小學生尚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借助語文教育的契機滲透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質不良思想的影響,起到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起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
二、情感教育的實施對策
(一)利用情境導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課堂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開端,在課堂導入環節就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教師能夠通過情感教育的契機,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意志領域,明確學生的精神需求。因此小學語文教育中如果教師想要在情感上感染學生,就應該在課堂開端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4]。例如在《桂林山水》的課文教學前,我使用歌曲象劉三姐》為背景音樂,然后應用多媒體進行桂林上水風景的展示,學生很快就被這樣的導入吸引,在感官刺激之下,學生獲得了更好的視聽體驗,使學生對新課學習產生了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做好了情感上的鋪墊。
(二)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
生活化教學主要強調應用生活素材調動學生的情感經歷,進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應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起到強化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強化親情教育為例,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結合課文內容安排了主題系類的課文,如《背影》、《可貴的沉默》等,利用課文內容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父母親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筆者在講授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將親情主題作突出強調,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感體感受父母無私的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表現,體會父母的艱辛和偉大。
(三)情感朗讀,讀中悟意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合理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感悟文章深意,利用語文教學資源的優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充沛的情感進行朗讀,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有表情、有節奏的潛心誦讀[5],逐步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蘊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內容,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朗讀指導中,“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六個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時,可重讀“靜、清、綠、奇、秀、險”,而當朗讀理解的側重點轉移到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的時候,則應該對“真”進行重讀,讓學生在不同側重點的朗讀上進一步體會桂林山水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整體把握文章。學生在字里行間體會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之情,逐步上升到最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在教學過程中將情感教育和朗讀指導相結合,有利于優化朗讀教學和情感教育的效果。
(四)優化教學內容,創造性使用課程資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依據,為優化情感教育效果,教師首先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并且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實現對教育資源的創新應用。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知識教學目標達成的基礎上,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尋找能夠滲透情感教育的突破口,并以此為切入點強化教學資源的情感特性,避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機械的教學語文知識。例如在《海底世界》的課文教學時,我準確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發言,如讓學生就自己知道的海底動物進行介紹,并為筆者利用學生的美術和自然學科中的插圖帶給學生直觀感受外,進一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此外,為實現情感教育目標,我在網絡上搜集了海底動物受環境污染惡性影響的實例,以圖片或者公益宣傳片的形式播放,引發學生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和同情,進而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五)準確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為能夠更好地結合課文內容實施情感教育,教師首先應該具備準確把握作品情感基調的能力。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內容都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并且教育意義深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夠準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結合學生情感經驗引發學生的共鳴,優化情感教育效果。如在朱自清的《背影》的課文講解中,教師就應該緊抓文章中的父子親情,突出父親的偉大和無私,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實際經驗談談感想,從而引起共鳴,在課文學習中受益。再如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教學過程中,文章在內容上主要描寫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場景,著重突出自然的榮枯交替和時序變遷,說明了歲月流逝的無聲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刻意強調時光易逝、珍惜現在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光陰的重要性。
(六)延伸閱讀,加深體驗情感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基于閱讀教學的作用和特點,進行閱讀教學延伸,有利于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應該將閱讀教學和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相聯系,使課堂內和課堂外實現有機結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為實現情感教育的廣泛性,我為學升推薦具有閱讀意義的課外書籍,如《木偶奇遇記》、《中外名人故事》等,在大語文理念的影響下,語文知識教育過程中,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這將成為學生新知的另一個開端,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育活動中,我也刻意重視起知識之間的銜接性和擴展性,如在教《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我引領學生讀《西游記》,在教學完《夾竹桃》后,我引導學生自行了解季羨林,深入閱讀作者的其它作品。
結束語:
綜上,情感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完善情感體驗,樹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健康的心態。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處于情感發展和培養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更應該強化對學生的引導,通過將情感教育和學科知識教育之間的巧妙結合使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目標都得到實現,促進課堂教育綜合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俞錦佳.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D].華中師范大學,2014,14(06):211-212.
[2]藏以霞.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05):145-146.
[3]趙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14):201-211.
[4]李茂林.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6,10(32):296-297.
[5]劉銳.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經營管理者,2016,32(32):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