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鷹 元紹山
“指南針”課程是筆者所在校近年努力建設的校本課程體系,“指南針”課程是根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落實和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三位一體構建的校本課程體系,由基礎課程與校本課程構成。如語文基礎課程與語文校本課程……德育課程。“指南針”課程是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張揚學生個性發展的潛能奠定基礎的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的實行中,及學校教師開發的特色的“校本課程”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多元個性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為不同學生設計人生方向的指南針課程,是可選擇的、能融通的,是為開啟每個學生智慧之門而設計的多元綜合性課程。
在研究人員看來,“高品質”學校,主要指辦學理念科學,校本活動豐富,學業質量、學習空間優化,教師發展加速,學校發展卓越,高品質學校選擇學生利益高于一切,為不一樣的孩子提供不一樣的幫助,發現學生的優點;高品質學校善于把校內外的所有資源都變成學校的課程;在各個學科領域尋找制高點。
當前本校的“指南針”課程,已經從課程建設方案、課程實施結構等多個方面開展了研究,從音體美德智育等多個方面培養新時代的初中生。在區域中已經成長為大校,在區域進行過介紹和推廣,是附近老百姓向往的學校。
在本校原有的“指南針”課程研究基礎上,深入探討,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方案、措施、策略,對于學校發展高速成長期的發展路徑的探索,在實踐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學校的課程體系承載著落實素質教育的重任,同時是校園文化的一個有力的支撐點,研究者所在校兼以多元智能等理論,創建“指南針”課程體系,彰顯學校歷史和特色。人的潛能是人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但現實的人向什么方向發展,發展到何種可能的程度則完全取決于包括教育在內的人的實踐,在教育活動中取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實踐,是“學生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止境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也是如此。
通過在學校前期進行的“指南針”課程建設中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對于學生高品質培養情況進行全面調研,包括初中各學科教研活動、校內備課、課堂教學等狀況;通過初中各學科教師素養考核,掌握初中學科教師對教材課程標準的整體把握及在課堂教學的狀況;通過訪談、問卷等評教評學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對感興趣學科的學習認識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有的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還不到位,有的教師教學方法還有待改進,學校有的評價制度需要完善等。通過對高品質學校的內涵研究及“指南針”課程建設結構優化的策略研究,努力多角度地改善。
通過課程方案改進,研究辦學理念優化。前期在進行課程方案設計過程中,對學校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分析和研討,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在實踐基礎上,通過課程方案的研討和改進,對于以往的學校辦學理念進行研討,從而更符合學校的發展實際。
通過指南針課程的實施,開展校本活動優化研究。研究課程的結構、目標、評價等,在以往校本活動開展的基礎上,請專家進行分析和評估,進行系列的優化研究。
通過指南針課程的評價研究,開展學業質量保障研究。在前期的研究實踐中,學校開展過教學質量保障的研究與實踐,有很好的研究基礎,針對當前新的教育教學形勢,開展優化研究。
通過資源建設研究,努力在各個領域尋找制高點。
①初中各學科核心知識內容的結構化分析。以某些學科為突破口,積累對初中各學科單元結構、主題結構、課時時序、課程資源作系統分析的實踐案例,提升教師對初中學科課程實施的整體規劃能力。
②在骨干教師的帶領下,深入研究促進高品質的途徑,研究初中各學科課堂結構化教學的基本范式。針對各學科和學生認識的特點,探索在課堂教學中知識內容、教學環節的結構化處理及學科方法的即時指導的基本范式,并積累初中學科的不同課型,如各學科的新課、復習課、實踐課、主題探究課等的典型實踐課案。
③在原有的“指南針”課程研究基礎上,深入探討,指向高品質學校建設的課程建設方案、措施、策略。探索能促進學生高品質提高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作業設計、資源配備等。通過對“指南針”課程結構優化,深入探討“指南針”課程基本范式,通過補充、整合形成指向高品質的指南針課程,從而利用空間優化來促進學校建設的品質。
學校將對整修后的校園建設進行規劃,使校園在硬件和軟件的建設上更加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更加有體驗性、互動性。
當然,在課程建設中,開展教師團隊培養的案例研究也是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學科課程資源、教材分析、全程評價、課堂環節、課時時序、作業優化、學法指導等環節進行充分的理性思考,研討和提出初中學科教學的某些結構化教學的課堂要素和基本范式。
相信,在本校原有的“指南針”課程研究基礎上,深入探討,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方案、措施、策略,通過對學生高品質學習和研究,保障學業質量,促進教師發展,努力把校內外的所有資源都變成學校的課程,在各個領域尋找制高點,在建設高品質學校之路上必然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