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不知從何時起我的內心萌發了一個幼師夢。高考后,我毅然決然地填報了學前教育專業,大學里的系統學習讓我更加堅定了夢想。2017年,我通過層層選拔和專業培訓,成為聊城市實驗幼兒園的一名幼兒教師,在這個美麗的大城堡里開始了我的幼師生涯。
開園前的動員大會上,王園長提出我們要建立“鐵的紀律,溫馨的家園”。他說,每一個班級都是個小家庭,整個幼兒園就是一個大家庭。所以在鐵的紀律下我們要努力營造出快樂、民主、善學、慧育、和諧、創新的園風環境。在一花一草都會微笑的大城堡里,所有人都時刻體會著美好與溫情:小朋友們自由快樂地長大,大朋友們認真快樂地工作。
我所在的班級是小班,孩子們剛滿三周歲,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和一雙雙懵懂的眼睛讓我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動力。開學前期孩子們的表現跟預期的一樣,哭聲一片,你方哭罷我登場,前一秒喜笑顏開,后一秒就涕泗滂沱了,讓人又憐又愛。
由于對陌生的環境缺乏安全感,孩子們那種驚慌焦慮,那種絕望無助的心情大概持續了一周。這一周里,我常常左手抱一個,右手領一個,衣角處還牽一個,身旁全是一臉委屈尋求安慰的孩子。由于緊張焦慮,一些孩子會生理性無意識地尿褲拉褲,老師們一邊微笑著說沒關系,一邊給孩子用溫水洗凈,再換上干凈的衣物。老師的微笑與擁抱、有趣的游戲、好玩的玩具、精彩的故事讓孩子們逐漸地建立起安全感,活動室的笑聲慢慢替代了哭聲。
一天上午加餐后,澤一小朋友來到我面前紅著小臉對我說:“李老師,我喜歡你。”我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與感動,輕輕攬他入懷:“澤一,老師也喜歡你。”孩子們一聲聲老師,一聲聲媽媽,一張張笑臉足以化解一身的勞累。
幼兒園的生活是保教結合的,為了保育的細節和教育的課程能有效促進孩子們的成長,開園初期園里制定了教研計劃和教研制度,王園長提出要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化發展,給足他們發展的空間,課程設計上不要太局限,要打開思路和想象,巧妙地融合五大領域,實現課程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所以在每次的教研活動上老師們都積極分享班級個別幼兒的教育問題。我曾分享過關于幼兒挑食的解決辦法,各班老師使用后也很見成效。我們班的果果是一個很愛挑食的小朋友,對幼兒園的飯菜經常挑三揀四。一天幼兒園的西紅柿炒雞蛋和紫菜湯又遭到了果果的嫌棄,我突然想起果果愛吃番茄醬和海苔,于是微笑著說:“咦,這不是番茄炒雞蛋嗎,一定跟番茄醬一樣美味,小朋友們快嘗嘗。”果果聽完疑惑地拿起小勺子吃了起來,一勺兩勺,把臉都吃成了一個大花貓。我見狀又指著紫菜湯驚訝地說:“呀!海苔怎么跑到碗里去了,今天的海苔湯味道怎么樣,果果?”果果一聽海苔湯立刻端起碗來品嘗,喝了一口又一口,不一會就喝完了。有時候一些善意的“謊言”能幫助孩子們嘗試接納不喜歡的事物,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也許引導的藝術就在這里呢!

李芳老師和孩子們

所謂的教育規律,大多是在一頓飯、一首兒歌這樣的小事中積累總結來的。教研中除了對個別幼兒和現象進行分享研討,老師們還認真鉆研課程,大膽創新,將每一節課都打造成符合幼兒年齡段,有效促進幼兒發展的精品課。我們每周把教研出的課程進行聽評課的展示。在聽評課活動中,王園長同我們一起積極發言、直言不諱地針對課程進行評價和建議,在這樣開誠布公的交流中,年輕的幼兒教師們也在快速地成長著。
2018年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我是幼兒園教師”。幼兒園教師是一個光榮和神圣的職業,是個專業而有尊嚴的職業。
這兩年關于幼教行業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每每有類似事情發生,王園長都會召開大會警誡我們一定要堅守安全與師德的底線,不忘初心。其實讓我們堅守住底線的,不僅是一次次的會議,更是我和孩子們對視的那一剎那,確認過眼神,這是我的孩子,我是這些孩子的媽媽。在我看來,我的幼師夢是以母愛作為底色的。
這幾天,朋友圈被一篇名為《我多希望我的媽媽不是幼師》的文章刷屏。文章改編自一名幼兒的口述。孩子叫琪琪,她的媽媽是一名幼師。看似在同一所幼兒園里,可以更親近孩子,可是孩子的親子活動,琪琪媽媽卻一次都沒有參加過……一次親子活動中需要寶寶和媽媽進行擁抱,沒有媽媽陪伴的琪琪只能大哭著在歡樂溫暖的音樂中自己擁抱自己。我通過文字的描述感受著這種心碎,同時也感慨在我園也有著這樣一些“不負責任”的媽媽和一些“可憐”的孩子。
婷婷老師是我園一名小班教師,孩子名叫鈺鈺。開園以來的每個清晨,路上行人稀疏,她已經帶著還在睡夢中的孩子騎電車前往單位,那個專屬于鈺鈺的小座位就這樣成了她睡覺的小床。一天下午放學,我在大廳碰見婷婷老師去送孩子,她懷里抱著班里晚接的孩子,鈺鈺走在一旁牽著她的衣角,可憐巴巴地看著自己的媽媽擁抱安慰別的小朋友,滿眼的羨慕和委屈。我替鈺鈺打抱不平,婷婷老師只笑著說:“孩子沒接走,我就不下班,這是我的工作。”她眼睛里映著泛紅的夕陽,淺淺的笑意中閃著稍縱即逝的淚光。如果你是一名幼兒園教師,這樣的故事相信你已見過太多次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再過幾個月孩子們就要升中班了,我對比著他們剛入園時的照片,感慨時間的飛逝。他們依舊稚嫩的臉上帶著成長的痕跡。在幼兒園里,不斷成長的又豈止是孩子呢?這一年我由理論轉為實踐,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探討、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我的專業水平也逐漸地提升。謝謝我的聊城市實驗幼兒園的家人們。一聲聲老師叫得越來越親切,我是二十多個孩子的“媽媽”,能陪同他們成長的時光只有三年,卻深知這人生奠基階段的三年對他們一生的重要性,所以不敢懈怠、不敢馬虎,繼續給他們營造寬松、自由、溫暖的成長環境,我也將更用心地呵護、守護這成長的過程。
總有一天,羽翼漸豐的孩子們會走出這座快樂的大城堡,去逐漸地認識一個更大的世界。作為在“聊城文化”滋養下的孩子,我希望他們能夠懵懂地領悟我們以“水韻”“城印”為基礎的“童眼看世界,驕傲中國人”的園所課程,帶著聊城人的驕傲與自信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動力源于熾熱的、無悔的初心。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如果人生是一本書,那么我就把幼師夢寫給自己,寫給余生,讀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