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魁強
摘 要:對學校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對信息技術環境下“主導—主體”的課程教學路徑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主導—主體”;課堂教學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學校對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及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其在教育領域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學校里,校園網的數量以及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時長等呈現出日益增長的趨勢。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經獲得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并逐漸受到青睞,因此需要對信息技術環境下“主導—主體”課堂教學路徑進行研究。
二、“主導—主體”課堂教學路徑
“主導—主體”課堂教學路徑要與以教師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區別看待,這種教學綜合兩種教學方式的特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該種路徑教學中要分清教師和學生在其中的地位。其主要特點有:信息技術在其中起到的是發揮教學工具的作用,它能夠很好地充當教師教學助手的角色,對于學生學習與研究探討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在信息環境下的“主導—主體”教學中,教師仍舊起著主導的作用,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仍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教師也發揮對學生課堂教學的監督作用;而在該教學路徑中學生起到的是主體作用,他們作為教學的接受者,是“主導-主體”教學路徑的培養目標。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主導—主體”課堂教學的特征
1.綜合性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主導—主體”課堂中要體現出媒體的綜合性,其具體表現就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主體,利用其他教學媒體做輔助并與主體相結合的綜合型媒體。
2.常規性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主導—主體”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再是偶爾的,而是具有常規性的經常使用,即教師在課堂中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再是間斷使用,而是成為一種習慣性使用。
3.保證性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中可以借助的信息技術資源有著多樣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其獨有的優勢,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從而起到激發學生自主認知的作用。這樣既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教師要保證信息技術能夠快速高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也要保證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質量。
四、信息技術環境下“主導—主體”課堂教學路徑構建原則
在構建教學路徑時,教師要基于信息技術去進行教學設計,
“主導—主體”的課堂教學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有很大的突破,它是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良好體現,它能夠通過信息技術將書本中的知識更加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擴大了信息量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要遵循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原則,課堂教學不能過于死板,要注重練習學生的思維能力,信息技術的創新和活潑的課堂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過讓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探索知識,從而鍛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信息技術環境下“主導—主體”課堂教學路徑的構建
根據“主導—主體”課堂教學的三個特征可知,良好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能夠直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所以要注重教學資源的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易于應用的教學資源。針對目前多數學校存在的資源靈活性差、有效率低等現象,信息技術環境下“主導—主體”課堂教學路徑的構建需要調整。
要提高教師資源的共享性。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許多教師對于課堂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往往有著獨特的方法,如果能夠提高教師資源共享,為教師提供更多關于信息技術使用的交流機會,往往會有效地提高“主導”地位的實力;同時教學資源要以簡單實用為首要目標,教學資源是否使用會關系到教學效果能否提高,而同時教學資源的簡單性能夠更好地被教師接受,對于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有著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資源的鋪墊完成之后進行“主導—主體”模式的構建。“主導—主體”模式在應用中需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都發揮出來,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能夠更好地促進這一模式的實現。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情境的構建,然后通過引導性教學和活動性教學,讓學生在教師所準備的資源和環境下進行學習,從而實現“主導—主體”模式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上的總結對于學生來說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夠使教師很好地發揮出“主導”的作用。在信息化發展迅速的今天,能否做好“主導-主體”教學路徑的構建對于課堂的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寒青.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師角色,建立“主導—主體”課堂[J].新課程(上旬),2017(22):115.
[2]王博群.“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理念應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5(3):28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