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偉
摘 要:基于兒童視角設計和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以生為本教學思想的具體實踐,對于豐富小學生學習體驗和提高教學效果具有積極作用。結合小學教學實踐,探討了基于兒童視角開展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兒童;品德與社會;教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綜合課程,同時也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實施,品德與社會教學回歸生活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面向少年兒童的基礎課程,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兒童視角出發,關注兒童視角下的生活原狀,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來構建品德與社會課程。
一、基于兒童視角選取教學素材
品德與社會課程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很多時候教學設計要取材于生活內容,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真實的事件案例講授道德知識,讓孩子的靈魂受到洗禮,激發他們的內在意識,幫助學生建構道德體系和價值觀念。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將社會中的熱點事件融入教學內容,卻發現收效甚微,因為孩子根本理解不了這些事件的深刻內涵。兒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兒童的視角也更為獨特,所以教師要細心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捕捉兒童世界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選取符合兒童口味的教學素材,讓品德與社會教學與兒童的生活合拍。例如在學習《我們遵守規則》時,如果只是結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規則來進行講解的話,看似教學與生活相聯系,但卻很容易讓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有沒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的經歷?有沒有排隊游覽的經歷?在參與這些社會活動的時候是怎么做的?然后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規則,體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樹立規則意識。
二、基于兒童視角定位教學設計
在當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基于對新課程標準的把握和理解,教材中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一致,但是在教學設計中如果照搬教材、機械地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往往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好的局面。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對知識和學習的體驗也是有其自身特點的。忽視兒童需求的教學設計很難取得應有效果,因此,教師要俯下身來關注兒童的發展需求,設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確保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相應的發展。例如在學習《為了建設新中國》中的相關內容時,如果僅僅按照閱讀教科書、教師提問、學生討論這樣的步驟進行,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感悟只是停留在較淺層次,如果教師在課前廣泛收集一些圖片、影視資料等素材設計成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讓學生觀看舊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等不同的歷史場景,在鮮活的歷史素材中了解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艱難中起步,在一窮二白的底子上謀發展,讓學生深刻感受新中國的變化和進步。
三、基于兒童視角開展探究學習
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抹殺了兒童的天性,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來建構知識與能力,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從兒童視角出發,創造適合兒童探究學習的足夠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觀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中發展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課題《中國制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調查家里的家電產品,認真記錄哪些是中國制造的,產地是哪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產品的產地在地圖上進行標注,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什么是中國制造,在我國有哪些較為密集的工業生產基地呢?通過進一步探究課本內容,讓學生嘗試找出教材中指出的工業基地、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我國在工業、農業方面的巨大發展和進步。
四、基于兒童視角拓展課程資源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教學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與現實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關注現實,從兒童視角出發,開發生活中的教學素材,進一步拓展課程資源。首先,教師要因時制宜,及時調整教學資源,針對一些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案例,及時選取體現當代生活的案例予以替代,真正體現品德課的生活化。其次,教師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將具有地域特色、孩子們感同身受的實例吸收到教學中去,這樣將會大大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學習中,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第三,教師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感受書本知識,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只有從兒童視角出發,運用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素材,設計貼合兒童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不斷激發小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桂萍.讓鮮活的歷史走進兒童心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歷史題材內容教學方法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3(12):6.
[2]鄭桂春.立足“社會生活”,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J].華夏教師,2014(8):56-5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