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是新課程中一個重要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可從實際教學常態課來看,動手操作活動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具準備與課堂有限時間之間的沖突
動手操作做活動雖有利于幫助學生思考,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操作活動不得不草草結束,使得操作活動不能有效開展,因此,教師要盡量多地思考如何選擇教具和做好課前預習,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考慮到學生不會測量圓的周長,因為圓是曲線圍成的圖形,不好直接測量。所以課前先布置讓學生想辦法測量一個圓形物體的周長,并給家長說說你是怎樣量的。這樣學生有了課前的測量實踐,在上課交流時就很快說出要先在圓上確定一個點,然后在直尺和線上滾一周,再到這個點。這節省了測量時間也使得測量的結果更加準確。因此,怎樣利用有限的時間來開展操作活動,首先要甄選學具,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
再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很多老師考慮到時間關系,只選擇了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進行操作活動,那學生的感受是不完整、不深刻的。學生上完課后,認為所有的圓柱和圓錐之間都存在三倍的關系,造成了認識上的模糊。所以我們同時為每組同學準備了三組教具: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各一組(盡量給學生準備的學具適中,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差距稍大一點),這樣便于學生操作活動時節省時間,也不影響實驗發現。讓學生在分組實驗中通過對比發現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中才存在這種關系。充分利用學具幫助學生盡可能地多角度地豐富認識經驗,形成完整的認知,使學生將外在的動手操作和內在的觀察思考、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有機結合。
二、動手操作活動與引導思維跟進相脫節
課堂操作應根據思維需求來確定操作活動,僅有操作的意識還不夠,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有些老師通過數方格填表后,很快進入到了轉化圖形的環節,因為沒有對表格進行縱向的觀察,有些學生并沒有發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內在的聯系與區別,他們怎能一下子想到要將平行四邊形沿一條高剪開拼成長方形。所以這時應引導學生將操作活動轉化到思維提升,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它們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這時學生就會想到如果我們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就可以計算出它的面積了。再到后面好多學生雖然已經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長方形,但離開了具體的圖,一下子找不到轉化前后兩個圖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操作活動只是停留在操作的表面現象上,沒有引導思維的跟進,推動動手操作的深度。這時要引導學生結合轉化前后的兩個圖形,觀察發現轉化后長方形的長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底,而轉化后長方形的寬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高,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要找準操作和思維的結合點,才能使操作背后蘊含著思維,思維因為操作而變得有形。
三、動手操作引發的思維活動與有序的表達之間的矛盾
動手操作了并不代表思維發展了,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及時的總結提升是促進學生思維發現展的關鍵,每一次操作后應馬上組織學生進行梳理和總結,及時把動作語言變成口頭語言,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老師讓學生動手畫了幾個大小不同的圓時就直接問你有什么發現?大部分學生只說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這時我們再引導學生畫幾個同心圓,然后讓他們看看自己所畫的這些圓,看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很快就發現半徑決定圓的大小,而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所以操作活動中的及時總結提升能促進思維的發展。
再如讓學生用圓形紙片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的分組活動中,好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了圓的特征,老師提問時,他只說圓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半徑都相同,直徑也都相等。當老師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時,好多小組敘述得不完整。可見孩子們并沒有真正理解,我們要讓他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提醒學生,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發現的?可以隨時與同組同學交流你的發現,將操作和思維緊密結合起來,并利用交流使思維活動逐步清晰化。在全班交流時,學生內在的思維才能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如果學生的表達無序時,再通過有序的問題引導學生敘述,實現思維的條理化,如果學生能說清楚動作背后的思考時,他們的思維也就得到了發展。
總之,動手操作是用學具支撐思維活動的認知活動,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合理有效地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及時將思維和操作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把動手操作上升為思維活動,最終促使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