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靜
摘 要:特殊教育中對智障兒童的美術教學應有別于正常學校的美術教學,教師需要從認識學生群體特征的角度出發選取合適的美術欣賞教學。分別從“以鼓勵為主,帶領學生共同欣賞美術”“與生活貼近,從生活的角度欣賞美術”“用感官體驗,以多元化感受欣賞美術”三個方面對特殊教育美術教學中的美術欣賞教學加以探索分析,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思路。
關鍵詞:美術教學;美術欣賞;智障兒童
美術欣賞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以及對美的事物的表達能力,對于特殊教育而言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良好教學內容。在特殊教育中的智障兒童群體特征為對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表達能力稍有欠缺以及觀察能力、記憶能力不足等。同時由于與外界環境的不適應,他們往往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為美術欣賞教學增加了難度。因此,教師務必認識到學生的學習特征,并以學生的心理、生活情況為切入點,先讓學生敞開心扉,再逐漸引導學生欣賞美術。
一、以鼓勵為主,帶領學生共同欣賞美術
智障兒童由于受到智力發育、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對他人的情緒比較敏感,容易對外界產生強烈的戒備心理,并由此出現避免與他人交流、輕微自閉等情況。而在教學中,學生的交流或表達都是教師進行教學調整的必要根據,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是教師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的教學目標之一。該目標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流中務必保持平等親和的態度,并以鼓勵為主,點評為輔,帶領學生共同欣賞美術,打開心扉。
例如,在學習有關明清家具的知識時,我以學生家中常見的椅子、凳子為切入點,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親切感,并且將幾個不同形式的家具,如鋪滿毛絨毯子的沙發、學習椅子、小板凳等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講述“它們坐起來的感覺”,學生面對這些常見的物品發言頻率較高,并以“舒服”“難受”“好看”等簡單詞匯描述,此時我都會贊揚學生“說得很棒”“真是對極了”等。學生由此建立了自信心,更加樂于表達自己。其后,我再將明清朝代的家具與現代家具進行對比展示,學生受到鼓勵之后通過觀察兩者的區別,則會表達出“左邊的看起來更好看”“那個更舒服”的直觀表達語言,我一一表揚學生,并以獎勵紅五角星的方法鼓勵學生發言,贊美學生不同角度的欣賞眼光,逐漸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增強對美的認知。
二、與生活貼近,從生活的角度欣賞美術
智障兒童對周圍環境、社會發展情況等尚處于懵懂無知的狀態,若在美術欣賞教學時,教師仍一味采用將未知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容易令智障兒童產生抵觸心理。而正確的美術欣賞教學應當與學生的生活貼近,從學生較為熟悉而未深入探究的環境、藝術成品入手展開教學。一方面增強學生對美術欣賞教學內容的親切感,勇于敞開胸懷接納這一熟悉又陌生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引導挖掘身邊事物的美麗之處,從生活的角度欣賞美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日常生活增添美好。
以《民間玩具欣賞》為例,我首先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簡單掌握了學生常玩的幾種玩具,如布娃娃、紙飛機等,并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玩耍互動,讓學生產生興奮感。然后,我再引入色澤鮮艷的民間玩具——風箏,吸引學生的眼光,并展示多只不同形式、不同花紋的風箏讓學生進行選擇,如果學生選擇后并能將其描述出來,學生便可獲得放飛風箏的機會。學生在玩具的強烈吸引下,將盡力開發自己的智慧,逐漸掌握欣賞、表達的技能,使得美術欣賞教學得到顯著發展。
三、用感官體驗,以多元化感受欣賞美術
教師務必認識到智障學生的心智發展明顯低于同齡學生的心智發展,而與幼兒心智發展相似。這代表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適當向幼兒教學靠攏,如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增強教學方式的形象性以及增強學生學習方式的直觀性等。用多種感官體驗即為以形象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能多元化感受欣賞美術,而且令學生通過觀看、觸摸、品嘗等感官體驗更輕易接受、理解美術。
例如,在《動植物欣賞》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動物與植物的美好可愛,我采用了感官體驗的形式展開教學。在欣賞植物時,我先用圖片的形式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的風光,然后再帶領學生到校園的花壇、草坪中近距離觸摸學校內的花、草、樹木等,并引導學生形容花草的形象,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欣賞動物時,我選擇較為溫順的小兔子帶入課堂,令學生通過逗弄、觸摸來感受動物的活潑、可愛的動態美,并用這種萌態十足的動物激發學生的思考與課堂參與的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率。
優秀的美術欣賞教學不單單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對美的正確合理認識,更重要的是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讓學生樹立自信、學會交流、學會表達,帶領他們發掘更美好的世界。作為美術教師,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并結合學生的心理情況,及時給予學生鼓勵與嘉獎,讓學生勇于與教師交流對美的感受,方可真正取得特殊教育美術欣賞教學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徐青,徐菊玲.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美術教師師資隊伍現狀調查[J].藝術科技,2014(7).
[2]黃一莉.美術教育在特殊兒童發展中的治療作用[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2(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