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順應時代需求提出了“互聯網+”的發展計劃,“互聯網+”給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但這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寶貴契機,教育與互聯網的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尊重學生的人性特點與發展需求。本文主要圍繞“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中年段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展開分析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中年段;思想政治教育
一、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年段小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這個階段學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還未成熟,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小學學習生活后,他們已經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教師采取有效手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他們全面成長發育,實現思想、智力、身體的同步發展。
二、 “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簡析
2015年國家提出的“互聯網+”發展戰略徹底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它并不是簡單地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過全方位的互聯網模式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資源、技術、人才等全方位入手進行教學模式轉變,徹底提升教育與互聯網之間的聯系。小學中年段的思政教育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中年段小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已經適應了學校和社會環境,他們的思想非常活躍,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但是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特別容易受到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互聯網上大量碎片化信息對他們產生了消極影響,很多小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關注互聯網內容,這些內容并沒有得到有效監督,學生的思想受到嚴重侵襲與影響。“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它以學生所處環境的變化作為教學依據,要求教師順應互聯網時代的變化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這也成為小學中年段的思政教育發展營造了全新環境。
三、 “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中年段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 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
傳統小學思政教育的主要教育路徑為課堂教育,教師會利用書本知識及相關資源開展教學活動,而在課后學生則會受到電視、報紙、雜志等信息渠道的影響,形成全面的教育網絡,但這種教學模式的內容相對落后,信息傳播速度較慢,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資源獲得了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利用更加豐富的互聯網內容開展思政教育。而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是思政課堂的主導者,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教師無法及時獲取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全新的“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大大增加,學生們不但能夠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進創造了良好條件。小學中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傳統課堂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和抽象,這并不符合思政教育的需求,“互聯網+”的引入使得大量的圖片、視頻、動畫都可以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這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幫助他們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
(二) 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信息傳播方式與傳播內容涌現出來,這些內容對小學生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他們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轉變不夠及時,很多教師無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課堂教學內容相對比較枯燥,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學生們并不愿意參與課堂活動。中年段小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們將會接受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他們無法有效分辨這些信息,這很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們的思想波動非常明顯,很多小學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傳統思政教育主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要模式,教育者會引用一些人物事例作為教學依據,學生們的思想容易受到影響,但是這種模式在全新時代背景下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教師迫切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
四、 “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中年段思政教育發展路徑
“互聯網+”所帶來的小學中年段思政教育問題嚴重影響到學生們的思想成長,教師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轉變教學體系,確保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一) 加強校園硬件設施建設
信息技術已經全面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學生們接觸互聯網、計算機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小學的信息教育仍然停留于表面,學生們無法獲取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方式方法,這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消極的。因此各個學校應該從硬件設施建設入手,提升學生的“互聯網+”硬件條件,確保學生們能夠接觸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對于“互聯網+”形成全面而健全的認識。
(二) 提高教師素養,轉變教學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否得到有效落實的最根本決定因素是教師,教師的教育行為將會對學生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更加有效地對待互聯網技術,確保自己的教學思路轉變能夠適應互聯網發展速度。將“互聯網+”的教學資源有效引入思政課堂,學生們既能夠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能認識到互聯網存在的威脅,客觀對待互聯網,自覺抵制互聯網的不良侵襲。
(三) 加強家校合作,輔助思政教育
目前大部分小學生都能夠在家庭環境中接觸互聯網,而家庭教育的監管和缺失很容易導致學生們在這種環境下受到不良影響。因此教師要與學生家長展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加強家校合作的運用,引導學生家長對學生行為進行有效引導,輔助思政教育順利推進。家校合作的全面應用將幫助教師和學校共同解決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挑戰,確保學生們能夠在思政教育中收獲更多知識,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言行舉止,順應時代發展需求。
五、 總結
中年段小學學生進入了個人發展的全新階段,而這個階段學生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學生思想波動頻繁,小學教師在完成知識教育與智力開發的同時更要圍繞學生思想塑造、人生觀培養展開深入研究,確保學生們逐漸形成正確的三觀,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伍麗川.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小學),2017(11):67.
[2]張平.重視隱形課程 推進小學思想政治教育[J].考試周刊,2017(87):169.
[3]劉順民.淺析提高小學教師教學教研高效性的方法[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10):197.
作者簡介:劉國,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金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