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品質和精神需求的不斷提升,音樂作為一門豐富生活、陶冶情操的學科逐漸被廣大教育者所重視。在這種形勢下,利用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不僅能滿足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全面發展觀點,還能促使他們高中音樂鑒賞評價考試成績得以顯著提升,旨在于促進其藝術素養得以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評價考試;教學策略
隨著人們對藝術素養的追求欲望越來越強烈,音樂逐漸成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重要學科,且在素質教育理念中的全面發展觀點下,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已經成為勢在必行的教學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音樂鑒賞成為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融合音樂學科特性,促使學生在良好完成高中音樂鑒賞評價考試的同時使自身藝術素養獲得良性發展。
一、 突出音樂教學音樂性,普及學生樂理知識
音樂是聽覺藝術、聲音藝術,音樂教學要求教師首先關注音樂本身的特點,即音樂本體。在傳統高中音樂教學中,不少教師誤認為樂理知識的難度較高,忽略了為學生普及樂理知識的重要性,便僅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賞析音樂韻律與情感中,以致于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脫離音樂本質,致使他們對音樂賞析的正確方式也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進度。針對這一現狀,教師應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首先突出音樂性,通過為學生普及相關樂理知識來增強他們對音樂語言的認知程度,并以此為基礎促使大家學會利用音樂頭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增強他們音樂基本功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幻想交響曲》這一曲目時,筆者利用樂理知識為學生分析了這一充滿想象力的管弦語法,首先為大家普及了該交響曲在樂隊編制中涉及的樂器種類,然后向他們闡述了該曲目的創作技法,柏遼茲以他不拘形式的藝術手法利用充滿戲劇性張力的管弦樂器合奏成一出無言的戲劇作品,演繹出一部充滿幻想的夢幻樂章。如此來通過分析樂理知識進行教學,不僅充分突出了音樂學科的本質特性,還切實為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夯實下基本功基礎。
二、 突出音樂教學審美性,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審美能力是鑒賞能力的組成部分,兩者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便說明教師若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首先需要提升他們的對音樂韻律和情感的審美能力,以此來讓其在音樂的感染和熏陶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大家在主觀上對音樂賞析產生濃烈的學習意識。由此出發,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即讓他們透過音樂的韻律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從情感中分析出曲目所散發的音樂魅力,以達到增強大家情感體驗的同時提升其音樂賞析能力的目的。比如在學習《長江之歌》這一曲目時,筆者便先讓學生在聽完歌曲后分析韻律和節奏的特點:這首歌曲以高亢激昂的節奏為主要基調,再輔以悠長的旋律將歌曲韻律拉伸,構成一首氣勢磅礴、力量無窮的贊歌;接下來讓大家透過音樂韻律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主基調的高亢激昂象征著長江源遠流長、宏偉博大,體出現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揚與感嘆,而悠長的旋律又將整首曲目注入了真情實感,在綿長的韻律中抒發了人們對祖國的依戀和深厚情誼。如此一來,學生便可在旋律與情感中整合出這首曲目的音樂魅力——以磅礴的氣勢和綿長的情感相糅合,利用極具感染力的藝術手法表達出對祖國的贊揚與依戀。
三、 突出音樂教學過程性,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音樂學科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便是過程性,即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感知流動的藝術,以潛意識感悟作為主要教學方式讓他們形成融入式學習思維。音樂鑒賞學習的本質就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思維發散過程,由此出發,音樂教學的過程性主要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是情感與態度,即利用開放式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學會自行感悟非語言的藝術信息;其次是過程與方法,即教師在側面給予大家學術上的指導,以促使他們可以更完整地解讀音樂中詮釋的含義。比如在學習《獨特的民族風》這部分內容時,筆者沒有直接向學生傳遞本單元中的三首曲目分別具有哪些民族特色,而是利用多媒體為大家播放了曲目與對應的民族特色視頻,讓他們通過對比感悟的形式來自行分辨出各自的音樂特點,如《遼闊的草原》的旋律舒展悠長,其節奏自然且句幅度大,充分表現出富有草原氣息的自由生活狀態,筆者則在一旁為他們普及一些樂器和民族的特點,便可讓大家通過自主思維的發散掌握本課的主要課程目標——從音樂中了解各民族風土人情,并從中掌握各民族的音樂特色。如此一來,教師通過潛入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音樂賞析中體會其中的情感和韻律,從而潛移默化地完善其音樂鑒賞能力。
四、 突出音樂教學延伸性,積累學生音樂經驗
音樂本身是一項富有藝術氣息的學科,而藝術素養的本質就是一個長期累積和發展的過程,這表意味著教師僅靠教材內容無法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反而會使他們的音樂思維局限于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著其藝術素養和鑒賞能力的良性發展。據此,教師應將教學思維突破課本,利用極具延伸性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拓展音樂思維、累積音樂經驗,如此來讓大家在鑒賞評價考試中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并利用卓越的藝術見解將自身音樂鑒賞能力進行顯著提升。仍以上述《獨特的民族風》這單元為例,筆者在教學完教材中涉及的民族音樂外,還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普及了其他各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如:傣族音樂大都由葫蘆絲、象腳鼓等具有傣族風格的樂器來演奏,且它的曲調婉轉柔美讓人心曠神怡;侗族音樂主要以和聲為音樂特色,它的音樂形式多伴隨著絢麗多姿的民族活動,并且在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中外各國的高度贊揚。教師利用延伸性教學內容為學生普及音樂知識、積累音樂經驗、發展音樂素養,切實促進了他們藝術底蘊的凝練和發展。
綜上所述,在藝術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新時代中,音樂鑒賞能力影響著人們整體藝術底蘊的發展,這充分說明了提升藝術素養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鑒于此,高中音樂教師應充分結合音樂學科特性進行有效教學,以促使學生在良好完成高中音樂鑒賞評價考試的同時使自身藝術素養獲得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玉榮.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下),2017(10).
[2]楊萍.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結構和評價及鑒賞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車智英,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