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席布西
摘要:涼山彝族刺繡,是涼山彝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涼山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印記。近年來隨著經濟、互聯網及涼山彝族自治州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涼山彝族刺繡也在創新發展。但知識產權制度對彝族刺繡創新發展的貢獻率有多大、如何評價當前知識產權促進措施等問題值得研究。本文主要從涼山彝族刺繡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立法現狀、知識產權保護建議等三個方面探討涼山彝族刺繡的知識產權促進研究。
關鍵詞:涼山彝族刺繡;知識產權;立法;保護
彝族刺繡據考證可以追溯到三國以前,與原始繪畫、記事符號、服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彝族克智中說,濮莫尼衣發明了紡線織布,金覺烏基發明了剪裁縫補。彝族刺繡應該是順著剪裁縫補的產生而產生的。距今最少有1700多年的歷史。而涼山作為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刺繡是彝族刺繡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涼山彝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涼山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印記。
一、涼山彝族刺繡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
(一)知識產權保護的現實需要
涼山彝族女子善于刺繡,能否繡出美麗的服飾,以前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志,因此刺繡成為了彝族女子生活的必備技能。現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彝族女子就業方式的增多,涼山彝族刺繡行業的繡娘數量銳減。并且,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現代服飾以其具有簡便性與高性價比的優勢,逐步取代了傳統服飾,成為了涼山彝族人民的日常服飾。涼山彝族刺繡作為一種傳統工藝,開始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甚至具有消失的可能性。
(二)涼山彝族刺繡知識產權保護價值
伴隨著涼山彝族刺繡行業逐漸衰落的背景,為尋求進一步的突破,許多傳承人開始對傳統涼山彝族刺繡進行了進一步的創新與發展。如將涼山彝族刺繡的載體從一開始的傳統服飾發展成為各類背包、壁畫、錢包、香包等;刺繡圖案也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不斷加入了各類新的元素,而且不同的繡娘有不同的繡法和創意。與此同時許多不同的涼山彝族刺繡創新品牌、企業與個體工商戶應運而生,逐步成為促進涼山彝族刺繡發展的主動力。而這些品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都面臨著不同的知識產權問題的困擾。例如涼山彝族創新服飾品牌公司——“彝俗人生”:該品牌是一家致力于打造彝族特色品牌、發揚彝族文化,有現代化理念的公司。同時該公司正在建立以淘寶商城為主的面向全國的銷售平臺。該品牌所有刺繡產品皆為其公司通過自主研究傳統彝族刺繡的圖案、花紋以及設計風格后在傳統刺繡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的成果,具有創新性、新穎性。然而目前該公司的產品正面臨著某些不法商戶的侵權問題。仿冒、抄襲該品牌的產品泛濫。但是,該公司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采取的卻是在公眾號發聲明、挨家挨戶尋找侵犯其權利的不法商戶,要求該不法商戶簽寫保證書等方式解決。而不是通過法律的途徑來對其權利進行全面有效的維護。由此可見,涼山彝族刺繡在不斷的創新發展,其所具有的知識產權價值也在不斷提升,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同的主體維權意識、維權程度不同,維權的方式不夠成熟化、法治化的問題;知識產權制度對于這些問題以及涼山彝族刺繡創新發展的貢獻率是遠遠不夠的,涼山彝族刺繡具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
二、涼山彝族刺繡的立法現狀與分析
涼山彝族刺繡作為民族傳統手工藝是涼山彝區重要的經濟文化資源。可以從技術角度和知識產權法角度進行類型化。傳統手工藝體系與知識產權法體系具有內在的融合性。著作權法可以為彝族刺繡的“表達形式”提供一定的保護,專利法可以為它的“技術內容”提供一定的保護。但是,刺繡這類傳統手工藝與知識產權法存在一些沖突,對涼山彝族刺繡的傳承與發展也只能起到一些片面的作用。
(一)涼山彝族刺繡保護的立法狀況
在我國現行的《知識產權法》中,對涼山彝族刺繡的保護涉及的并不多,主要體現在著作權中。《著作權法》中規定了民間文藝作品并把民間傳統工藝納入保護范圍,這樣就把彝族刺繡包含進去,但是一直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專利法》規定專利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彝族刺繡其實屬于對彝族原有文化的傳承,并不具有新穎性,因此《專利法》沒有將其納為保護對象。《商標法》更是沒有對彝族刺繡保護的特殊規定,只是將彝族刺繡的成品彝族服飾作為一般商品來進行規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第二十八條到三十七條中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方法,其中重點突出了政府的行政責任承擔和文化傳承人應盡的義務。在四川省政府認定的關于彝族服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考究的就正是彝族的刺繡工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的彝族刺繡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得該區域的彝族刺繡工藝得到了一定的傳承和保護。這部法在推動彝族服飾的保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給彝族刺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的益處更是不容小覷。《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中對彝族服飾中的圖案紋樣的保護做出規定,對彝族刺繡手工藝者做出的成品起到了相應的保護作用。該法中第九條規定了工藝美術作品的保護方法,明確國家利用行政手段保護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另外其中也有涉獵到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規定。但總體來說,內容涉及都相對較少,只能對知識產權的維護起到較小的作用。
(二)彝族刺繡立法保護窘境的分析
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一般由手工進行,不能進行機械化生產,產能和產量偏低,難以滿足實用性的要求。涼山彝族刺繡主要也是體現在彝族傳統服飾、生活用品中,彝族刺繡本身是一種民族傳統工藝,但它的成品主要是作為裝飾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彝族繡娘們現在所擁有的手藝,她們刺繡的內容也是代代相傳、漸次發展的傳統文化遺產,其創造性與藝術性,與其先前存在的最早版本、中間版本難以界分,缺乏新穎性,故很難滿足創造性和藝術性要求。
由于刺繡之類的傳統手工藝既非典型的技術發明,也非典型的藝術作品,加上傳統手工藝所具有的“民族性”、“傳統性”、“集體性”等特征,現行的《著作權法》與《專利法》等法律法規很難從立法層面為其提供足夠的保護。
三、涼山彝族刺繡知識產權促進保護的建議
通過對涼山彝族刺繡知識產權問題的分析,我們認識到知識產權法確實可以對刺繡這一類民族手工藝品起到保護作用,但現行法律對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保護依然存在著顯著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制度的嚴格要求,其很難達到現行制度的標準,要使得刺繡得到充分發展,必須結合現行知識產權制度和刺繡等民族傳統工藝品的特征進行制度層面的改進。
(一)著作權法的完善
1.增加抄襲刺繡等傳統手工藝作品的法律責任
彝族刺繡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彝族的風俗習慣,宗教和心里等。抄襲刺繡作品不僅破壞了其原有傳統特色的保留,并且也不利于民族團結。在進行刺繡創作時,要表明其權利所屬,且不得 以任何方式抄襲。著作權法有必要增加關于侵權法律責任的問題,以列舉的形式禁止各種形式的抄襲。
2.建立特殊保護期制度
彝族刺繡是具有民族性、歷史性的傳統工藝品,對其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時,不能完全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尤其是關于保護期限的問題,我國對于這類傳統工藝品的保護應當建立特殊保護期限制度來突破這一局限,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受《著作權法》第21條的限制。
(二)專利法的完善
1.降低新穎性的標準
新穎性是專利保護申請的第一項審查,是授予專利的最基本的積極條件之一,新穎性的判斷的實質標準是判斷一項技術在某一特定時間之前是否已經公開。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所公布的《審查指南》對非公開狀態作出規定,即處于社會習慣情形也屬于非公開狀態的范圍,那么結合涼山彝族刺繡來看,其也是在特定的范圍內發展起來的,是在社會風俗中的。據此,可以放寬新穎性標準就能將其包含在專利法的保護范圍。
2.加快大數據管理化
在國際上,早有國家對傳統工藝保護進行數據化管理,如印度在1999建立了保護傳統草藥信息的數據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建立知識產權網,這些應用新科技保護知識產權的手段具有先進性準確性,我國也應該開發相應的數據分類,在專利申請時準確進行審查,增強專利的權威性。
多樣性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產,也是人類應付復雜環境、迎接各種挑戰、豐富社會生活的智慧源泉。涼山彝族刺繡作為我國傳統文藝之一,其傳承與發展對于豐富我國文化多樣性、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立法上,知識產權應當根據利益平衡的原則,既體現對著作權人智力勞動成果的保護,也體現對刺繡傳承發展的支持。因此,針對涼山彝族刺繡等一大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我國著作權法應專門設立一種新的合理使用制度。著作權、專利權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建立會導致一個理想的社會智力產品的總量被生產出來,相應地會有一個理想的社會效用的總量。構建好對涼山彝族刺繡等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會將其傳統的歷史的社會效用釋放出來,使得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出其理想的社會效用。
參考文獻:
[1]周文林.中國彝族服飾[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4.
[2]鐘仕民,周文林.中國彝族服飾[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8.
[3]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與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4]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商務印書館,1981.29.
[5]馬政.四川涼山彝族傳統服飾設計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0.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