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立師 曹裕海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技術對手術清除基底節區腦出血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到6月間收治的接受手術清除術治療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以同期接受藥物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對照。分別在治療后2周內對患者實施DTI掃描,判斷其各自的皮質脊髓束分級,并對其隨訪期的預后恢復情況進行判斷,患者的DTI分級與預后恢復分級之間的關系。結果:研究組皮質脊髓束分級為為1、2級的患者占比分別為31.6%(31/8)、7.0%(7/100),預后恢復良好率分別為65.3%(64/98)、32.0%(32/98),研究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患者的DTI分級越低,預后恢復越好,而DTI分級越高,則預后恢復越差,二者呈負相關。結論:手術清除基底節區腦出血可對患者的神經纖維發揮保護作用,且通過術后DTI掃描判斷皮質脊髓束分級可以對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有效預測。
【關鍵詞】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手術;基底節區腦出血;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5-248-01
本文選取我院2017年1月到6月間收治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探究DTI技術對手術清除基底節區腦出血的評估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到12月間收治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顱腦CT診斷并證實,且接受手術清除基底節區腦出血治療,將其設為研究組。患者中,男53例,女45例,患者的年齡在34歲到79歲之間,平均年齡(53.6±5.2)歲。患者的GCS評分在3-15分之間,平均GCS評分未(8.2±1.4)分。出血位置位于左側基底節區和右側基底節區的患者分布有51例、47例,平均出血量為在(40.8±3.7)ml。
以同期在我院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的100例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作為對照,患者中,男53例,女45例,患者的年齡在34歲到79歲之間,平均年齡(53.6±5.2)歲。患者的GCS評分在3-15分之間,平均GCS評分未(8.2±1.4)分。出血位置位于左側基底節區和右側基底節區的患者分布有51例、47例,平均出血量為在(40.8±3.7)ml。
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為急性發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但均無腦出血、腦梗阻或者顱內腫瘤患病史、嚴重心血管及肺部疾病患病史。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且患者及患者家屬對DTI檢查的目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知情同意,無DTI檢查禁忌癥。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常規止血、降血壓、脫水及神經營養治療,促進顱壓的降低,控制腦水腫,并對并發癥進行防治。
研究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實施手術清除基底節出血治療。
1.2.2 檢查方法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MRI掃描機DTI成像掃描。掃描設備為美國通用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超導型1.5 T磁共振成像系統及其配套的頭部正交線圈,掃描基線需與前后聯合線平行。常規MRI掃描序列的參數為:TlWI序列(TR=2000ms,TE=20ms)、 T2WI序列(TR=4000ms,TE=100 ms)、FLAIR軸位掃描(TR=9000ms,TE=120ms,TI=2900 ms)、DWI軸位掃描(TR=2753ms,TE=98 ms,b=1000s/mm2)。然后對其行DTI DW-EPI序列(TR=8000ms,TE=64.8 ms,b=1000s/mm2),15個張量編碼方向均進行軸位掃描,掃描時間約為256 s。掃描矩陣為192×192,視野為23cm×23cm,層厚為4mm,層間距在0-1mm之間。
使用GE自帶的后處理軟件(Vo1ume—one DTV 1.5軟件)對掃描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后處理,通過獲得的FA圖對了解血腫側FA值,在彩色FA方向圖上對白質纖維束成像情況進行觀察,判斷纖維束的完整性。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判斷兩組患者的纖維束的完整性,其評價標準是[1]:當皮質脊髓束完整且完全或基本連續得情況記為1級;當皮質脊髓束完整,但存在輕度受壓推移的情況記為2級;當皮質脊髓束部分中斷,同時白質纖維束顯示<正常對側2/3的情況記為3級:當皮質脊髓束大部分中斷或完全中斷,白質纖維束顯示<正常對側l/3的情況記為4級。
同時,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以ADL分級法對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復情況進行分級[2]: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恢復為I級;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恢復為Ⅱ級;以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在他人輔助下進行為Ⅲ級;以患者臥床不起但保留意識為Ⅳ級;以患者保持植物生存狀態為V級。其中預后分級為I、Ⅱ、Ⅲ級記為效果良好。
分析患者的DTI分級與預后恢復分級之間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皮質脊髓束分級為1級、2級、3級、4級的患者分別有7例、24例40例、27例,對照組皮質脊髓束分級為1級、2級、3級、4級的患者分別有2例、5例、41例、52例,觀察組患者分級為1、2級的患者占比(31.6%)顯著高于對照組(7.0%),而3、4級的占比(68.4%)顯著低于對照組(93.0%),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預后恢復良好率分別為65.3%(64/98)、32.0%(32/98),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分析患者的DTI分級與預后恢復分級之間的關系,有DTI分級越低,預后恢復越好,而DTI分級越高,則預后恢復越差的情況,二者呈負相關。
3 討論
腦出血是影響人們健康的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出血位置以基底節區最為多見。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深化,腦出血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并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治療不當甚至可能造成殘疾或死亡[3]。患者致殘的主要機制在于皮質脊髓束損傷[4]。因而在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中,做好機體傳導束損傷程度或修復程度的評價對于患者治療方案的確定、預后的判斷至關重要。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是現階段唯一可在活體狀態下對機體的大腦白質纖維束形態結構實施無創性檢查的方法[5]。其在腦血管疾病的定性及定位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已受到廣泛認可,但關于DTI在治療及預后效果的評估上,研究較少。
本文對兩組接受不同方法治療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進行了DTI掃描,結果可見,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DTI分級顯著更低,且6個月的隨訪期內預后恢復效果也更好,提示患者的DTI分級與預后效果密切相關,而DTI檢測可預測運動功能的恢復。
綜上,手術清除基底節區腦出血可對患者的神經纖維發揮保護作用,且通過術后DTI掃描判斷皮質脊髓束分級可以對患者的預后效果進行有效預測。
參考文獻
[1] 張吉云,谷新東,許世輝,等.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高血壓腦出血微創手術及預后評估中的應用 [J].寧夏醫學雜志,2017,39(9):788-789.
[2] 侯小林.DTI在高血壓基底節區出血中的應用研究[M].瀘州醫學院,2014.
[3] 何明亮,陳榮浩,陳銀燕.DTI技術在穿刺引流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療效評估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6,21(11):682-684.
[4] 黎福明.彌散張量成像對急性基底節腦出血患者預后相關性分析 [J].淮海醫藥,2018,36(1):21-23.
[5] 周開宇,羅永康,吉海龍,等.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對手術清除基底節區腦出血的應用性研究[J].母嬰世界,2017,37(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