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瑾
“音樂創造”是音樂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內容之一,其目的就在于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拓展,借助音樂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不斷挖掘音樂潛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藝術品質基礎,從而為未來社會所需的新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小學音樂創作教學的指揮棒在教師手中,在小學階段的基礎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緊抓這一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的預備階段,充分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不斷搭建學生創作的空間,在具體的環節教學中滲透創作理念,從而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對如何進行引導,筆者認為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最重要,由此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創作欲望和激情。
一、循序漸進,設置梯度
小學音樂教學的開展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和創作興趣的啟蒙階段,而教師的創作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創作活動也需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水平,摸清學生學習音樂的狀況,并且要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置針對性的具有梯度的音樂創作任務。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學生逐步完成創作任務。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創作,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創作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有計劃、有步驟、有耐心地開展教學。如,教學《古詩新唱》單元中的古詩,學生自由演唱詩歌是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所要求的任務。如何有效完成這一任務,教師讓學生先欣賞《靜夜思》的旋律,并要求學生嘗試用同一個旋律唱《春曉》這首詩詞,然后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做法創作,提出“你會自編旋律演唱詩歌嗎”,學生調動自己所熟知的唐詩進行音樂創作,并樂于投入其中,有個性地進行音樂再創作,打開自主創作的大門。同時,音樂創作教學還要新穎有趣,才能符合小學生的心性。當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已經上升到更高的一個梯度時,教師則需要引領學生“跳一跳,吃果果”,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創作機會。當然,小學生的音樂創作并不是直接放手,任其毫無音樂基礎常識地“自由發揮”,而是要始終做好指導工作,為創作先期設定一定的框架,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和體驗創作。
二、角色替換,示范啟發
借助音樂作品,教師挖掘音樂中的可用素材,一一分清音樂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引導學生融入音樂作品中,通過對音樂旋律的熟悉和演唱,了解故事情節、角色、內涵,為學生進行創編埋下伏筆。對于音樂作品的創編,教師可以先做示范,讓學生從教師模仿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從而有意識地按照教師的創編行為進行模仿和感受,并嘗試將個人情感投注到音樂作品中,通過置換思維,學生也能夠進行淺層的歌詞改編或者是一些簡單的音律、節奏的創編,從中體會到自我創編音樂的樂趣,激發起創作興趣。如在教學《保護小羊》這一歌曲時,為了從教學環節中就滲透創作意識,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音樂課件,讓學生領略美妙歌曲的同時,觀察到歌詞中所包含的具體景物。為了讓學生融入歌曲情境中,教師先行準備了歌曲中幾種動物的面具,教師與學生一起互動,教師戴上大灰狼的面具,學生分別戴上小羊、小刺猬、大獵狗等面具,開展一場大灰狼抓小羊、其他動物合力保護小羊的演出劇情,背景音樂播放《保護小羊》的旋律。有了教師的參與、示范和引導,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這一游戲,甚至教師啟發和鼓勵學生,讓學生展開想象,讓更多善良的小動物進入保護小羊的隊伍中,學生在啟發之下,會開動腦筋,很快,學生說出小鹿、小熊、小獅子、小松鼠等動物,然后教師讓學生對歌詞中的幾個動物進行替換,并加入《保護小羊》的旋律中演唱,學生在教師的示范與引導下,創編了歌詞,這一創作活動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反而是輕松、有趣、自然的,學生的潛意識中已經埋下了創編的種子。
三、溫故知新,有利創編
教師要始終清晰地認識到只有溫故才能知新,也只有音樂知識的不斷積累,才有利于學生通過對豐富知識的梳理、歸納和分類,產生新的思路、新的靈感、新的想法,學生創編的萌芽才能夠獲得足夠的養料而不斷成長。因此,教師要從教學每一首音樂作品中扎實學生的音樂知識,為其創編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教學《我是人民的小騎兵》,教師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初感作品到共同感受韻律,進而融入音樂情境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教師要求學生可以任意選擇一種打擊樂器來表現某一音樂片段。創編之前,教師要讓學生先鞏固音律的強弱等樂理知識,熟悉《我是人民的小騎兵》的音律節奏,整個音樂的第四環節即小騎兵與暴風雨搏斗的音律最具有代表性,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這段旋律的音長音短、音弱音強,對這一環節進行仔細辨聽,感知節奏,并分析選擇打擊樂器。學生在舊有的音樂知識基礎上,催生新的創編欲望,對打擊樂器的選擇就不會是盲目而隨意的,可以利用打擊樂器從中感受不同樂器風格的音樂律動,進一步激發創作的興趣和激情。
總之,小學音樂課堂創作教學需要教師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規律,組織好音樂創作活動,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從模仿到個性發揮創編意識,逐漸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從學音樂到做音樂,實現個性化創新思路的突破,陶冶性情,提高生活品質。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