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建梅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這個科技引領的社會所需。科學觀察在科學研究中占有最基礎而又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該給予重視,重視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與記錄能力,把觀察記錄作為探索科學活動的原動力,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培養學生科學觀察的深刻性和精確性的能力,培養學生真實記錄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科學習慣。科學觀察與記錄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長期的科學活動中發展觀察和記錄能力,有利于科學概念的形成和鞏固,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奠定良好基礎。然而,在實際科學課程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由于分工不明,缺乏正確合理觀察方法的及時指導,觀察表現出的是隨意性、情緒性、籠統性,觀察記錄不及時,缺乏客觀、準確的描述,記錄摻雜了個人的意見和想法,真實性被掩蓋,學生無法通過記錄信息有序分析和思考各種實驗現象。本文就出現的實際問題做了深入的實踐研究,探索出了幾點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期用更為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記錄,從而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觀察與記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提升科學素養。
一、發揮學生所長明確分工
一個科學實驗或者是活動的完成,需要學生合作完成,但是,從參與過程中不難發現,小組合作變成了小組“合坐”,小組成員任務分工不明,各成員配合欠佳,一些成員存在“等、靠、要”的觀望心理和依賴心理,小組成員難以各負其責地完成實驗要求的各項工作,合作效果差強人意。小組合作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分工的合理性,首先是教師要合理規劃小組的搭配,盡量讓小組成員優劣搭配,這樣可以起到以優帶劣的促進作用,小組長可由教師指定,也可以由整個小組舉薦。組內成員分工則相互協商決定,針對小組成員的個性和獨具的長處,擇優而定具體分工。嚴守紀律的學生擔任監督員,對實驗或活動過程中個人的表現及時給予監督;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對外發言人,發布信息,解答問題,對實驗過程、結果條理明晰地進行表述;筆記認真、速度同步的學生作為記錄員;讓善于畫圖的學生擔任美工,圖文并茂展示記錄信息。根據學生所長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在實驗中發揮個人力量,小組成員既積極參與到觀察現象和實驗的過程中,討論、交流、整理實驗報告,又做到各自完成各自的主要任務。
二、引導學生充分細致觀察
所謂科學觀察,就是借助實驗儀器、身體感覺器官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一種觀察,即從表象展開觀察,理解事物的現象和過程。觀察不是單純地用眼去看,而是怎樣去看,具有一定的方法,如全面觀察、重點觀察、順序觀察、比較觀察、聯想觀察、做觀察記錄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一定的方法細致入微地觀察。如,教學《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一課,學生要觀察白糖加熱后的變化,這一實驗現象復雜多變,需要一定的順序,在這一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有序觀察,這有助于觀察結果的準確性,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有序分析。實驗順序是這樣的:先將蠟燭點燃,然后用長柄金屬匙取一小勺白糖,并小心移到蠟燭火焰上方,慢慢進行加熱加熱過程中,隨著溫度的上升,白糖先是由透明的晶體小顆粒熔解成了半透明狀的液體,接著半透明狀的液體變成黃色,之后黃色逐漸變為黑色,并且可以聞到燒焦的氣味,再繼續加熱,會產生煙,直到最后變成了黑色的固體物質(即“炭”)。由于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變化比較快,如果觀察不到位,不投入其中有序觀察,則會使觀察結果不完整,記錄不夠翔實,影響分析判斷,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在對實驗現象細致觀察后,才能對被觀察對象進行準確的客觀描述。
三、指導學生客觀真實記錄
進行科學實驗觀察,同步做好觀察記錄,只有對客觀記錄下的實驗現象和真實數據進行收集整理,才有利于對結論進行分析,對假說進行驗證,對實驗進行比對等,從而形成科學概念,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教師一再引導學生要學會有序觀察,但是在觀察過程中,有的學生的觀察發現往往是凌亂、無序的,導致記錄也是無序的。如《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中,有的學生在觀察時做記錄,將白糖寫作“亮晶晶”,加熱變黃色寫成“黃燦燦”,最后變成炭寫成“黑漆漆”……過于美化語言,反而讓記錄失真。教師要及時指出學生觀察記錄存在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審視自我、思索探究,做到記錄的及時性、真實性。對探究發現第一時間做好記錄,也就是做到觀察記錄的及時性。而在有序觀察中,做一個最忠實的記錄者,實事求是,保證記錄的真實性。通過對記錄的信息進行理性分析,促使學生對一些科學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對科學現象的理解逐步加深。記錄的及時性、真實性能夠讓學生從獲取信息中進行理性思考,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同時科學觀察記錄成為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理解概念的有效途徑之一。
總之,科學觀察與記錄不能將感情成分摻雜其中,既要做到全面有序地觀察,又要真實及時地記錄,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探究,學會分析,這樣的科學實踐活動才能夠切實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與記錄能力,為培養良好的科學思維和品質打下扎實基礎。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