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 要:在低段的寫話教學中,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優化低段表達訓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表達潛能并找回表達的樂趣。
關鍵詞:演示工具;交流工具;資源環境;樂于表達
借助信息技術這個平臺,還原生活,喚醒真實情感,讓寫話教學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成為與生活交流、與生命交流的平臺,返璞歸真,正本清源,讓孩子們能夠從多角度去觀察生活,并發現生活的多彩,實現創意地表達,從而寫出自我的個性。
一、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還原生活激發習作情感
小學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同時,他們對生活中的事物接觸較少,生活經驗不豐富,知識面較窄,但對周圍的事物又充滿好奇。
影像材料可以喚起學生對一些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利于學生用心觀察平常生活中的一些稍縱即逝的細節。而這一切,對于以形象思維見長,學識、閱歷有限的孩子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我在教學課文《秋天的圖畫》時,先呈現一些秋天景物,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對秋景有了形象深刻的感受。再來學習課文,他們能體會到的不僅是秋天的美麗,還有語言的美麗。然后激發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說說自己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樣的,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根據學生的發言跳轉到相應的影像資料“秋天的公園、山林、田野、校園”等等,聲音與影像的結合激活了學生的想象,使他們的閱讀體驗不單局限于課文內容,還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閱讀體驗就大大豐富了。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最后讓學生模仿課文用優美的句子寫一寫自己眼里的秋天,讓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學會觀察生活,積累寫話素材。
語文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生活同在。新教材正體現了語文的上述特性,涵蓋之廣,無所不包。因此,適時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或氛圍,可以搭建教材與現實的橋梁,突破知識難點,變無形為有形,使課堂教學更為可控,更易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從而提高說話、寫話教學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及時有針對性地交流日記
低段的學生情感易外露,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盡情傾訴,無疑是一種好方法。家人、同學、朋友、老師都是孩子可以傾訴的對象。但是,很多時候這些人不一定就能及時來傾聽他們的傾訴。為此,寫日記就成了最好的傾訴方式。
而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日記”就更為寬泛了,通過微信、短信、QQ、博客、微博等方式比在紙質本上寫日記交流輔導更及時。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學生及時地在日記本、微信、朋友圈、QQ群等傾訴、宣泄出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并適時進行交流疏導、指導教育,可以讓孩子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并使孩子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
同時,從低段開始,為以后中高年級的習作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短信、QQ、博客、微博等作為“日記”的表現形式更有展示、交流的作用,不僅符合孩子追求新奇、渴求展示的心理,還能激發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表達不再是一種單調的訓練,而是一種快樂的交流和展示。
三、信息資源提供資源環境,自主創設情景編寫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么,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呢?
低年級的孩子處于想象活動的敏感期,因此,寫話訓練不僅僅是復述他人的內容,還是發揮充分的想象,諸如寫創造性的童話,以此培養學生產生思想內容的個性能力。如,在教學第三冊《從現在開始》時,我在學完課文后,加入編故事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想象在猴子上任之前,除了貓頭鷹和袋鼠之外,還會請哪些動物輪流當“萬獸之王”?它們會下達什么命令?小動物們會有什么遭遇與感覺?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事先給學生提供各種動物和背景圖片資源,讓學生自主創造有個性的畫面,畫自己喜歡的圖,寫自己想說的話。學生分組在電腦上根據自己的思路,選擇所需圖片進行組合來編故事。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各種版本的故事產生了。
由此可見,教師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優化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參與機會和屬于自己的時間空間,既激發興趣,又激活思維。
教學實踐證明,在低段的說話、寫話教學中,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還原生活,激發學生的習作情感;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不僅能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障礙,還可以針對性地引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信息資源提供資源環境,自主創設情景編寫故事,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起孩子參與學習的欲望。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優化低段表達訓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幫他們發現自己的習作潛能并找回習作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徐燕紅.淺析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J].新課程(上),2017(2).
[2]王銘銳.構建快樂教學模式,提升信息技術教學實效[J].學園,2015(3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