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 要:新的時代背景和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一定要講究技巧方法,比如抓學生的興趣點提問、抓知識的疑難點提問、抓思維的發散點提問……引領孩子們順思而問、順學而“追”,以“問”促思,以“問”促學,以此使孩子們得到思維、情感和心靈上的多重鍛造和滋養。
關鍵詞:順學而“追”;以“問”促思;以“問”促學
都說,問題是數學的靈魂,對此,我深以為然。的確,通過有趣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問題支撐起課堂的整體框架,才能引領孩子們學得興致勃勃,學得扎扎實實。但是,問題應問在什么地方?提問的時機是否合適?是否真正做到了相機而問或者順學而問?這里面有很多的技巧和智慧,需要教師的高度耐心、敏感和警覺。下面僅以蘇教版二年級數學“認識方向”為例,談談如何打造以問題為導學的理想高效數學課堂。
一、問題導向應從身邊生活入手
關于數學中的“方向和位置”,小學不同年段都有安排,其中小學二年級教材是從“超市在學校的哪一面?”“給定一個方向后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入手,安排的情境圖是“超市”。教材做如是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教學也要亦步亦趨。比如,假如學校周圍沒有超市怎么辦?此時此刻我們可以“就地取材”,就從孩子們所在的教室開始,從孩子們屁股下的座位開始,讓“方向”的有關體驗自然而然地介入孩子們的認知系統中。
以下是小學二年級“認識方向”在上課伊始的教學設計:
小游戲:面向北——拍拍手,轉向東——跺跺腳,面向南——點點頭,轉向西——拍拍肩……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貓狗》嗎?聽說貓狗最近要上學了,想跟它們一起去看看新教室嗎?看,教室的正中有黑板,那么,黑板周圍有什么呢?(比如圖書角、學習園地、墻壁上的課程安排表、衛生工具角……)你能看出在黑板的哪一面嗎?(根據學生回答,依次出現“東、南、西、北”。孩子們口頭回答后,讓孩子們在圖中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標出。)
可以發現,這樣的提問切合實際,切合孩子們的學習實際,因而能夠快速點燃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隨著這樣的提問,孩子們意識到方向就在教室里,就在生活中,正所謂:“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實踐證明,針對客觀現實、生活實際和周圍環境進行提問,不但針對性強,而且能讓孩子們在現有的生活經驗中親歷知識發生的過程,所學所得能夠更長久地貯存在孩子們的記憶庫中。
二、問題導向應從質疑問難入手
都說,方向對于孩子們而言是個相對的概念,以“誰”為中心,決定了其他人的方向將會不一樣。如果說不清“誰”是中心,對于學生而言,方向就是一筆“糊涂賬”。這其中的參照物、銜接、變化、過渡等方面,需要教師把握住提問的契機,在學生思維受阻、似懂非懂時實施提問,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臨界點上產生頓悟、發生質的飛躍。
以下是一段教學實錄:
教師提出問題,以王××同學為中心,你能介紹一下他周圍的同學分別處在什么位置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聽聽嗎?(同桌交流后指名答)每個人對照手中的方向板,都想想自己應該是位于他的什么方向。請王××東邊的同學起立,孩子們東張西望,有的很快起立,有的起立了又馬上坐下,教室里喊聲四起。老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同樣是王××,一會說他在劉××的東邊,一會又說她在張××的西邊呢?”根據學生回答小結:“跟不同的人比,我們所處的方位也不同,看來,以后我們說方向時也要說清楚‘在誰的哪一面。”
上述環節中的“為什么同樣是王××,一會說他在劉××的東邊,一會又說她在張××的西邊呢?”正是提問的前提和時機,正是最關鍵的時刻,因為這樣的提問能夠最大程度地激活學生思維,鍛造學生,滋養學生。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思維受阻的情況。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否緊緊抓住這樣的瞬間,能否充分利用這些悠忽不見的生成性資源,以此鍛造學生的思維。這需要教師的耐心,以及高度的敏感和警覺。
三、問題導向應從拓展延伸入手
僅僅在課堂中辨別方向是不夠的,僅僅在頭腦中理解有關方向的概念也是不夠的。就“認識方向”而言,應該引領孩子們走向操場去辨別真正的方向。的確,“現實中的方向與地圖上的方向的溝通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使得方向與位置的內容不再停留在知識點學習的層面上,而是提升到發展空間觀念的層面上。”[1]
例:
1.為什么你們記錄在紙上的東、南、西、北的位置會不同呢?
2.為什么同一個景物,記錄在紙上的方向會不同呢?
瞧,如果不到操場去,就發現不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不是讓孩子們呆在不同的方位進行記錄,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完全不一樣的情形。正所謂:“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2]
至此,孩子們明白了,面向南的學生和面向北、面向東、面向西的同學,不能都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樣的口訣來辨別方向。這就需要教師要引領孩子們通過動手操作來溝通“現實”和“地圖”,從而真正地發展孩子們的空間觀念。
新的時代背景和課改理念下,課堂提問一定要講究技巧方法,比如抓學生的興趣點提問、抓知識的疑難點提問、抓思維的發散點提問、在學生的爭議處提問、在定勢的干擾處提問抓教學的著力點提問、在精神的方位點提問……一個智慧的教師總能順思而問、順學而“追”,以“問”促思,以“問”促學,“問”出別樣的精彩,“問”出趣味,“問”出厚重,“問”出驚喜,把教學導向更加生機勃勃的領域,以此使孩子們得到思維、情感和心靈上的多重鍛造和滋養。
參考文獻:
[1]王耀東,葉建云.不同的位置,一樣的精彩[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6(4):34.
[2]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2):2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