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艷秋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逐步積累。從數學活動設計、內容呈現、思考引領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數學活動中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關鍵詞:活動設計;內容呈現;思考引領
斯托利亞爾有一句名言:“數學教學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里所指的“數學活動”應是指數學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問題解決等實踐和思維活動。可見,精心設計和開展好數學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一、數學活動的設計源于生活,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陶行知先生對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作了如下闡述:“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體驗出發,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有效地選擇、設計活動內容,讓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并與學生已經了解或學習過的數學知識相關聯,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教師呈現給學生三大賣場的商品信息,請學生當參謀,幫老師選擇去哪家商店購買商品比較合算,這種源于生活情景的學習,自然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從而引發對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的討論,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再現比較百以內數大小的方法,通過討論選擇去哪家商店購買收錄機、電冰箱,將比較百以內數大小的方法有效地遷移到比較千以內、萬以內數大小的學習中來,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但學會了數學知識,還學會了在買商品時如何貨比三家,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
學習活動與生活緊緊相連,它能把學生帶入現實社會中,使學生那些常識性、經驗性的知識派上用場,同時有意識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學習內容的呈現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陶行知先生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又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因此,在進行數學活動設計時,我們應盡可能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使其變得生動有趣,把教師講解的內容盡可能地變成適合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素材。
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一課練習環節的教學,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將原來以文本和圖片形式呈現的習題進行如下設計:
1.送小動物回家。根據文字提示,讓學生在課件上直接拖動動物到相應的家中,如果做對了就會有熱情的表揚,如果做錯了,小動物會自動返回原地。
2.參觀水果園。根據語音提示,讓學生確定水果園位置,在課件上直接點擊。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活動。通過練習呈現方式的改變,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傾聽,以審慎的態度研究問題,在實踐中去發現、認識、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
三、數學思考的引領同步推進,交流反思提高數學素養
活動是一種外顯行為,思維是一種內在活動,外顯的活動和內隱的思考結合在一起才會轉化為數學化的行為。因此,數學活動應為學生提供數學交流與反思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思考與活動同步推進,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感悟才會深刻,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長期訓練,學生的數學素養定能不斷提高。
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長方形周長的多種算法進行整理、比較、溝通各種計算方法的聯系,讓學生真正理解,不管是哪一種算法,都是求出了長方形的四邊總和,凸顯各種計算方法的特點,使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提煉、選擇算法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為什么會放棄原來的方法而認同新的方法?為什么堅持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方法獨特在哪里?在反思的過程中,將對計算方法的選擇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他人交換思想,并捕捉和發現思維碰撞的火花,從而利用這樣的火花去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這是培養數學能力,提高數學素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對于外部所授予知識的簡單接受和積累,而是立體主動的建構。要使數學活動真正有助于學生的發展,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運用自己的智慧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開展數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及時調控活動有效進程,及時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反思評價,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后續學習積蓄更多的能量。
參考文獻:
[1]斯托利亞爾.數學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教師讀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