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珍
(山東省鄒城市杏花村小學,山東鄒城 273500)
與其他科目不同的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設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應對考試,而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從而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有良知、有愛心和負責任的合格公民。除此之外,由于這門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因此,各類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社會技能的實踐活動在這一門課程中同樣必不可少;而這一點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成了一門綜合性的生活化課程。所以,在課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不可或缺,同時又理所應當的。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老師來說,只有深刻地認識到教學生活化在課堂運用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才可能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與不足展開探討與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中,老師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是讓學生能夠養成正確的觀念與良好的品行。但觀念與品行本就是極為抽象的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即使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是具有一定困難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各項能力都較為薄弱的小學生理解這些知識,是所有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而這些問題,恰好可以通過教學生活化的形式予以解決[1]。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安全伴我行》一課中,老師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安全”、怎樣的行為是安全的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此時,若老師嚴格地向學生講解“安全”及“安全行為”的定義,那么,煩瑣又枯燥的定義不僅不能給學生對安全的理解帶來任何的幫助,反而容易讓學生誤以為“安全”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此時,若老師能夠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景,通過情景再現的模式讓學生體驗什么是“安全”,那么,學生必定就可以對“安全”二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老師可以模擬春游出行時公交車上的場景,讓學生思考并模擬自己從上車到到達目的地的這個過程中會干些什么。當然,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組扮演的過程中,另一組進行觀察并記錄這一組有什么不安全的行為,讓學生可以通過他人看自己,進而更好地理解“安全”二字。經過實驗,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還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天性與年齡往往決定他們活潑好動,且注意力無法在某一方面長時間集中。想要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需要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課堂的教學之中;而想要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之中,就需要充分地調動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自己與課堂是有關聯的,以及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是有趣且對自身有用的;而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的,老師就需要充分利用教學生活化這一教學模式。這是因為,教學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重現生活的情景,從而在降低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問題的解決往往可以讓學生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進而促使學生能夠保持充足的學習動力與學習積極性[2]。
例如,在《出發前的準備》一課中,老師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了解春游需要準備的必需品,并掌握基本的獨立購買簡單生活用品的能力。因此,老師可以在課上舉辦“一日家長”活動,通過在教室中模擬商場的場景,讓學生扮演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制訂個性化的“午餐計劃”,并從模擬商場中挑選自己為孩子準備的春游物品。而正是因為春游和“當家長”都是學生感興趣并樂于去做的事情,所以,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讓部分學生扮演商場售貨員,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理解什么叫作“文明”與“秩序”,讓學生對自己的日常行為有更加正確且深入的認識[3]。

在多年的教學和研究中不難發現,雖然教學生活化在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取得了較好的運用效果;但仍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老師擔心在課堂中模擬生活化的場景容易導致教學進度的落后,從而使得原有的教學計劃無法按時完成。所以在運用教學生活化這一教學方法時,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即只在課程引入階段舉1~2個生活中的例子,之后的教學過程仍舊采用傳統的機械教學法。這種僅有“花架子”的教學形式,不僅不能在課堂上良好地展現出教學生活化的精髓,還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斷層”,即無法真正理解老師所舉的生活例子與課本知識之間的關系。因此,缺乏循序漸進過程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4]。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所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更好地生活。但部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缺少了課后反饋的部分,從而導致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知識僅僅保存在了課堂之中,這樣的教學效果不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想要達到的目的。因此,老師在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過程的完整性,不僅注重課前與課中的教學生活化,還需要注意課后的教學生活化。當然,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建議老師可以和家長進行充分的溝通,通過老師布置實踐任務和家長提供實踐舞臺的形式,讓教學生活化過程從課上延續到課下,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鍛煉。
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工作而言,認識到教學生活化的不足與優勢是老師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第一步,也是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的第一步。因此,老師應該充分意識到教學生活化的優勢與不足,通過采取多種手段不斷完善教學生活化的過程,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中有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