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委拉斯奎茲(S.J.Velasquez)
一位名叫巴特斯(Butts,美國口語,屁股)的直腸科醫生,一位名叫貝克(Baker,面包師)的糕點師——這到底是純屬巧合,還是冥冥之中人們選擇的職業注定與自己的姓名有一定關聯?
有一個術語可以描述這一概念——姓名決定論——即人們會根據自己姓名的寓意被特定的行業和職業所吸引的理論。該術語被《新科學人》雜志一個連載專欄大力推崇。這也是研究人員稱為“隱性自我中心主義”的一部分——我們容易被與自己有關聯的東西所吸引,有時體現在你的結婚配偶正好與你同一天生日,有時也體現在你新移居的地名正好與你的姓名諧音。但真的有證據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姓名可以決定自己的職業嗎?
美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佩爾漢姆(Brett Pelham)就是這么認為的。他說,“一個人的姓名決定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佩爾漢姆教授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隱性自我中心主義,并認為這種現象“不是僥幸,而是真實存在的”。
2002年,佩爾漢姆與他的兩位同事麥仁伯格(Matthew Mirenberg)和瓊斯(John Jones)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學術期刊上發表了有關隱性自我中心主義的研究。他們研究美國人的姓名拼寫對人們生活中諸如職業選擇等重要決定有著怎樣的影響。他們發現,名為丹尼斯(Dennis)或丹尼絲(Denise)的人成為牙醫(dentists)的人數遠多于使用其他同等流行程度名字的人數,并得出結論:名為喬治(George)或杰弗里(Geoffrey)的人“在地球科學(geosciences)領域的出版比例遠超在其他科學領域的出版比例”。
由于職業型姓氏的歷史屬性——即冠以此姓氏的最先是來自其職業——難道不能假設一個人恰好繼承了他或她的父母的姓名和職業?佩爾漢姆說這是不太可能的,他說,“即使假設一半人都選擇繼承各自父親的職業,這種影響幾乎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并不是每個人都遵循了姓名決定論,尤其是當一個人拒絕接受他或她自己身份的某個成份時。佩爾漢姆發現,一些屬于人口學范疇的群體,如少數民族和來自使用丈夫姓氏的國家和地區的已婚婦女,這些人的職業和姓氏當然不大可能有所關聯。
而那些真的遵循姓名決定論的女性則往往年齡較大,結婚很久或已經喪偶,她們喜歡廚師等女性主導的職業。他指出,194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盡管當時勞動力總數男性比女性多三倍,但大部分名為庫克(Cook)的廚師都是女性。
黑人男性也不太可能從事與姓名寓意相關的職業,這表明白人男性在隱性自我關聯上更有優勢,尤其是對種族語音的姓名有負面看法的年代。佩爾漢姆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也懷有成見,結果他可能會刻意‘避開這種種族認同”。
因此,正如佩爾漢姆所說,如果我們的姓名能促成我們的職業選擇,那么它對自由意志又有怎樣的影響呢?佩爾漢姆說,“這是一個經典的條件反射理論。它不是超自然或神話傳說,而是心理法則,它威脅到人們的自由意志。我不是說我們從來沒有自由意志,但有時候我們是沒有的。這是進化論最完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