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情景中體驗計算的需要、在解決生活問題中體驗計算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提高計算的能力,讓學生經歷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注重加強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良好的計算習慣,檢查和驗算習慣;注重及時給予學生評價,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關鍵詞:興趣;能力;估算意識;計算檢查;驗算
一、 提出問題
完成本學年的教學后,我可以說已經完成了小學數學一到六年級的一個教學大循環,多年的教學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計算在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階段的重要性,它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但讓我堪憂的是,學生的計算能力明顯下降,體現如下:1.計算正確率下降;2.口算速度偏慢;3.不懂得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作為數學教師又該怎樣加強計算的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 分析原因
遇到學生在計算時出現各種各樣的錯,我們總不能都把原因歸結于是學生的愚笨或者粗心所致吧,為此我認認真真地進行了思考、分析,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課堂教學中計算題量偏少,計算練習時間無法保證。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都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短短的40分鐘里面,一會小組合作討論,一會匯報交流,這些活動占據了過多的時間,學生所做的計算題目量偏少了,有些甚至還沒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何以做到熟能生巧。
2. 在無效的情境中教學計算。有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連串無效的情境,提出問題等等最后才引出算式,然而此時教學進度也受到了影響,教師顧此失彼,忽略了培養學生計算能力。
3. 追求多樣化的算法卻沒提升優化。有些教師在課堂中,想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展示各自不同的算法,但這些都是在同一思維層面的,教師都給以肯定,卻沒有找準時機選擇最優化的算法,導致學生并沒有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方法。
4. 電子計算器的使用。計算器遍布各種電子產品,學生一來使用了電子計算器,練習的機會減少,二來也有依賴心理,認為即使不會也可以借助工具。
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會讓學生的計算能力大大地減弱,因此我們要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 整改方案
經過原因分析,我慢慢地在課堂中進行整改,并進行了學生問卷調查:
(一) 關于引入形式多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計算問題之所以枯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比較抽象,脫離當今學生的實際生活。
1. 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體驗計算的需要。
創設情景并非看起來熱熱鬧鬧就是好,也不要太多無關數學的信息,所以我在教學中選擇他們身邊常接觸的、感興趣的生活事件來創設情景,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相聯。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認識》時,我首先就以班級的期中測試成績情況拿來分析。在上《小數的四則運算》這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景:開學了,為了保護書本,班上某某同學要買書皮。媽媽給了他10元錢,一張書皮1.8元,要買5張,還剩多少錢?這些情景都是學生生活中常接觸的,很快地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體驗到實際生活中對于計算的需要,使他們積極樂學。
2. 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中體驗計算的價值。
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感受到計算的需要,同時也讓學生體驗計算的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和學生講數學計算的發展史;和家長做好溝通,經常給孩子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的問題,家長在給以鼓勵;還可以利用班級的事務,創設情景讓學生來解決,體驗到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價值。
(二) 培養思維能力
計算的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想象等一連串的思維過程,這一過程也體現了他們思維的水平。新課程背景下的計算教學,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1.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
學習是以興趣為推動力的,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前提就是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我對班級學生做了一個調查:你喜歡上什么樣的計算課?一起看看學生的回答:
(1)課堂富有趣味,可以在游戲中學習。(2)可以讓大家勇于思考,大膽發言,課堂氣氛融洽。(3)課堂題目新穎有趣,富有挑戰性。(4)多進行小組互動解決難題。(5)老師要讓每一個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6)多進行計算比賽。
這都是學生的心聲,看來有趣的課堂也可以讓他們有趣地學計算。
2. 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我們不能讓學生牢記公式,機械地訓練,而是要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例如我教學《有余數的除法》25÷8,我首先創設老師有25根棒棒糖要獎勵給8位同學,平均每位同學得到幾根棒棒糖?列式25÷8,列豎式時一除:用25除以8,商上3;二乘:3×8=24;三減:25-24=1,接著分析3表示平均每位同學分到3根棒棒糖,24表示8位同學分得24根棒棒糖,1表示還剩余1根棒棒糖,并且還借助實物圖來擺一擺。我想這樣學生對這節課的算理算法都能印象深刻,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3. 讓學生經歷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在于教師要了解各個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達到培養他們的敢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例如教學25×12,學生有如下幾種算法:
(1)列豎式計算;(2)25×4×3;(3)25×10+25×2;(4)25×2×6;(5)5×5×4×3
在肯定了學生的算法之后,要進行對比,選擇最優方案。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知道什么,學會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他們發現什么,“創造”什么,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經歷思維的跳動過程。
4. 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
新課程標準中對估算的教學很重視,估算有利于幫助我們檢查計算的結果,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有余數的除法中,我們更是可以利用估算來試商。通過估算學生能夠先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有沒有出現比較大的偏差,可以馬上再驗算一遍,這樣能有效地減少計算失誤,也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一種方法。
5.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檢查和驗算習慣
學生經常粗心出錯,例如抄錯數字,看錯運算符號,算錯等,本質上還是要歸結于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我引導學生養成做題目的步驟:
第一步:看,看清楚算式的數字和運算符號。第二步:想,想清楚要用什么方法算。第三步:查,計算完后要進行檢查驗算。
6. 保證適量的練習,運用多種形式,使學生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
為了做到“熟能生巧”,上課40分鐘里面,我做了如下安排:
(1) 用好課前5分鐘。課前5分鐘進行例如開火車、隨機抽、同桌互問等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
(2) 用好課后5分鐘。在課堂結束的前5分鐘,我們可以做課后檢測,題量不需太多,檢測完立即進行批閱,當場發現錯誤當初進行糾正。
(3) 用好小競賽、小游戲、小獎勵。偶爾進行一些計算競賽、游戲等活動,然后獎勵今天練習題目全對的學生可以免寫下一次的計算練習,此規定非常受學生歡迎。就這么些小舉措,無形當中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計算的興趣和計算的能力。
(三) 注重及時給以評價
新課程中教學背景下,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注重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是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評價他們的學習態度,切忌為浮夸的為評價而評價,而是要真正促進學生情感發展的評價。
四、 經驗總結
通過我的思考,調查研究并加以實踐,我們班級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了,口算、筆算的速度加快了,正確率也提高了,他們更有興趣和自信心了。新課程下的計算教學改革一直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變化,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但是我們仍然要扎扎實實做好計算教學,教會不同水平的學生,這需要我們勤于思考、敢于實踐、善于總結,使計算教學既做到扎實有效,又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讓我們的計算教學別“計”一格。
參考文獻:
[1]蔡方紅,胡英波.新課程新理念新教學[J].科技資訊,2007(10).
[2]張洪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林燕,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施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