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孩子們通過“玩”來認知他所理解的生活,模擬他所想象的世界。同時,也是通過“玩”來模仿和感知大人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使他每時每刻都能沉醉于構建夢想和實現夢想的過程和結果中。
例如你的孩子于某一天,突發奇想:要為家鄉建造一座“宏偉大橋”。此時,作為家長的你,首要任務是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孩子的“伴”。作為配角的你,就要竭盡所能地協助他去把這個夢變成現實。如果你明確并甘于扮演好自己這一角色的話,那等于向優秀“伴”邁進了一步;換言之,你如果不明確,或不甘于自己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實打實的劣“伴”。
每到這個時候,作為“伴”的家長,是優秀還是低劣,就變得一覽無余了。其中,優秀的“伴”,會無條件地服從夢的主人。在陪伴孩子用積木搭建“宏偉”大橋的過程中,會心甘情愿地扮演一個任勞任怨的“土木施工人員”。而拙劣的家長,總是喜歡角色篡位。你在建造的是孩子的橋,而不是你的橋。指揮權,僅屬于你的孩子。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陪伴孩子造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必然有對的,有錯的。而作為“伴”的家長,僅有建議權,而沒有決定權。哪怕他某個決定,明顯是錯誤的,也應當尊重孩子的決定。即任憑他將錯就錯地去建造他理想中的大橋。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優秀的玩伴和拙劣玩伴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在孩子各種“玩”的規定情景中,對自己角色的正確認知,還是錯誤的認知。正確的演繹還是錯誤的演繹。優秀的家長,總是能適時地走出自己作為家長的軀殼,輕盈地步入孩子為自己安排的角色。笨拙的家長,總是雷打不動地佇立在自己作為家長的軀殼中。在任何場景中,始終只能扮演“家長”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