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道清
【摘要】關于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這個課題,本文首先介紹了相關的理論依據;然后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及原因,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最后做出了總結。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46-01
一、初中學生歷史素養培養的相關理論
(一)構建主義理論
學習的實質,在于對認知結構的主動形成,而不是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學習者能夠主動獲取知識,并能夠把獲得的新知識,和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相聯系,從而把自己的知識體系構建起來。所以,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對本學科的基本架構有一定的了解。發現法,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讓學生用自己的大腦,自主地去獲得知識。
(二)互動理論
互動理論屬于傳播學概念,一方面,指信息的溝通、交換、創造和分享;另一方面,指信息傳播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傳播過程,師生與環境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三)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提倡以人為本,把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地位。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平等的互動過程,師生間應當建立起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新型關系。人本主義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尊重、愛護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歷史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1.學校方面的問題
第一,教學內容繁多、授課時間不足,導致了教學目標無法有效落實;第二,初中的歷史教學,以教科書為中心,教學內容單一,課程資源匱乏,教學形式機械重復,導致了教學過程的枯燥;第三,受制于應試教育禁錮,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只注重傳授知識,不在乎素質培養,學生變成了容器,教師只負責把它填滿;第四,歷史學習基本只局限于課堂內,課外擴展空間狹小。
2.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問題
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大多數家長僅關注考試成績,并且家中缺乏相應的歷史學習資料,無法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另外,民間野史、影視文學中的歷史知識,很多未經考證,再加上碎片化的分布,很難讓學生形成系統的歷史構架,而歷史文物、歷史遺跡的參觀,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
(二)原因分析
1.學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學校對歷史科目的重視程度不足,在中學階段,長期處于副科位置,要把大量的教學內容集中在較少的課時中完成,還得應付考試,只能進行填鴨式教學;第二,部分歷史教師,其自身的歷史素養就有待提高,對歷史研究新動態關注不足、歷史讀物閱讀量不足、閱讀習慣不佳;第三,學生對歷史課普遍缺乏興趣。
2.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原因
受制于應試教育,對歷史學科的評價方式,極其單一,就是考試。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最關注的還是分數,尤其是主科的分數,而對歷史素養,缺乏足夠的重視。學生在影視文學作品中獲得的錯誤歷史觀,無法在枯燥、趣味性不佳的正規歷史學習中糾正。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從學校入手
1.教學目標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確保教學目標能與學生的發展需求、認知水平向符合;其次,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分層次,呈現梯度設計,保持彈性。
2.教學內容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較淺,而且教學內容繁雜,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該講究詳略得當。另外,教學內容應該具備科學性、系統性。同時,進行適當的內容擴展,適時補充最新的歷史學研究成果、播放歷史紀錄片等。
3.教學過程
通過人生多彩的歷史人物、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講故事的方法在課堂上創建濃厚的歷史情境,對歷史事件進行生動的還原。盡量避免填鴨式的灌輸,讓歷史教學變得有趣。
4.教師發展
要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教師的專業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讀各類史學專著、扎實自身的理論功底,確保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歷史素養。
(二)從家庭、社會入手
1.轉變觀念
家長需要轉變觀念,理解歷史教育的重要性。養成正確的歷史觀、良好的歷史素養,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創造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
在家中,準備一定數量的歷史讀物,鼓勵孩子觀看歷史紀錄片,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多帶孩子去歷史文物館、歷史文化遺跡參觀。另外,社會上的歷史教育資源,也應該向學生友好型發展,比如,博物館、文化遺跡定時對學生減免門票。
參考文獻:
[1]魯德文.巧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2]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