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要】古往今來,我國在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一直都非常重視,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有利于高職院校教學與學生生活的對接,有利于學生在職業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能力、感恩教育等方面的培養。對此,文章探討了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進一步分析了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徑,促進了德育生活化能夠得到廣泛的重視。
【關鍵詞】高職德育教育 生活化 有效途徑 探討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76-01
一、在高職院校實施感恩教育-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我國一直以來對于德育教育都是十分重視的,尤其是感恩教育方面的注重。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很多新興事物的不斷出現,將人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所以,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都局限于課堂教學,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將德育教育進行生活化是有必要的。
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主要是服務于社會大眾的,同時也是具有較強專業性技能的人才。所以,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們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要有優秀的道德素養,要有感恩之心。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需要在根本上將學生的道德素養提升,將德育教育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受到職業道德素養的熏陶。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存在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問題,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的進行學生的心理引導,使學生感受到高職院校特有的人文關懷。高職院校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德育教育生活化,使德育教育工作不斷得到深化,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易于接受,還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懂得用感恩之心回饋社會。
二、高職院校開展感恩教育-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徑
1.實行感恩教育-德育目標的生活化
自古以來,我國在德育教育方面都非常重視,但是傳統的德育教育目標存在著“高、大、虛”的問題,學生們從小就被要求做道德高尚的人,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這完全脫離了學生在生活、生理與心理的實際狀況,使德育教育的感召力、凝聚力與內動力等方面都比較缺乏。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所以德育目標應該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更加容易實現目標,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傳統的德育目標只注重于德育知識的灌輸,雖然學生對相關的德育知識進行了學習,但是仍然有可能做出不道德的行為。因此,在實行德育生活化的過程中,要使德育內涵在學生的生活中體現出來,通過豐富的個體生活經歷,引導學生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正確選擇并確定自己要遵循的道德,同時也要將知恩感恩的思想理念灌輸給學生,使他們能夠以感恩之心去看待事物。使學生的德育逐步走向社會需求的德育目標。切實強化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2.實行感恩教育-德育內容的生活化
德育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德育。德育內容生活化主要指德育內容要與學生的思想與生活的實際貼近,與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社會生活等緊密相連。通過學生的生活將德育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多元化的還原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在食堂飲食管理方面,可以讓學生針對一餐飯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在資料中找尋出舊社會、改革開放以前和現在在食物上的變化,舊社會人們為了能夠吃上一餐飯,不惜將親生骨肉賣掉;改革開放之前想要吃上一頓飽飯也需要付出艱辛,而現代社會不僅在食物種類上特別豐富,而且還要講究科學用餐,使學生對黨懷有感恩之心,讓我們擁有如今幸福的生活,從而促進了學生對黨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3.實行感恩教育-德育方式的生活化
高職院校要對感恩教育-德育工作進行不斷創新的舉措,努力的將德育教育的新方式融于日常生活中。要將傳統德育途徑的封閉、孤立、強制、灌輸的方式徹底改變,預防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造成部分學生的厭學、冷漠、無紀律、爭斗、輟學等現象。所以,教師要將育人的觀念轉變,以人教人,以心換心,建立起新型的師生觀念。在實際的工作當中,要積極的探索符合學生心理特點與生理特點的德育方式,使德育生活化實現于日常生活實踐當中。通過感恩教育-德育內容融于現實生活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與他人、制度、學校、社會等之間進行比較、對照和合作,進一步引導學生自我評價、修正、管理與教育,同時將感恩之心銘記于心。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感恩教育-德育生活化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也是德育工作自身發展規律的呼喚。德育生活化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實踐德育生活化的途徑是多元化的,因此,為了使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得到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懂得知恩感恩,對德育生活化的規律進行深入的探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