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國家教育部門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但現階段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落后、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本文將對現階段小學品社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品社教學實效性進行研究,旨在促進我國小學品社教學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品社 教學現狀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84-02
一、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社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嚴重滯后
現階段我國小學的品社教學中仍普遍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因此品社教學效率不佳。首先,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并且教學環節多為知識的講解,缺少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和環節,因此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能力并未充分調動出來。其次,教師在講課環節中更多的是將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我國的品社教學缺少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得小學生對于品社的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并且小學生正處于玩心較重的少年時期,對于學習的興趣不高,教師應在教學環節中融入游戲教學的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學思想過于陳舊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學品社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其中學校對于品社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是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在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之下,學校和家長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且是“數語外”三個主要科目的成績,對于學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其次,學校在開設品社教育時只是為了完成國家的教學要求,因此并未作出完整和科學系統的教學規劃,導致品社教育的效率和質量較低。并且在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品社課程作為輔助性的課程展開,并未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甚至在具體的教學中存在被其他學科替代的現象。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社教學實效性研究
(一)教師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首先品社教育的教學目的是塑造學生健全的品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中應堅持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性格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品社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品社教育是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應將能力的培養與情感滲入進行有機結合。并且通過實際生活中的案列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品社教學內容,并激發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
(二)將社會時事融入教學
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小學生的品社教育中應將社會時事融入教學之中,提高品社教育的社會實效性。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將課程的目標設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因此教師應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知識準確掌握,并創造性的使用現有教材。與此同時教師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內的知識,應將社會中的時事新聞深入到品社教學活動中,這些與學生有著密切關系的實踐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現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明行為的具體結合,有利于小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三)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因此缺少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在品德和社會的課程中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講解書本中的知識點,小學生會產生厭倦的心理,并且教學效率不佳。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中應重視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體驗和實踐,帶領學生在實踐環節中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帶領學生參加社會中的活動,去敬老院照顧老年人、或是清明節為革命烈士打掃墓碑等。這種公益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有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小學的品社教學是以培養小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健康心理為目標的綜合型學科,是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人們的學習和生活進入新媒體技術時期,這對小學品社教育既是發展機遇同時也是挑戰。因此教師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并且不斷提升品社教育的質量,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全面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建國.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社課堂中的情感教育[J]. 中國校外教育,2015(01):87.
[2]周桂琴.把握學科特點 挖掘學生潛能——如何在《品社》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J].中國農村教育,2013(04):56-57.
[3]張建宏.淺析小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品社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