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案例教學,雖然能夠引起學生上課聽課的積極性,但仍然以教師為主。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解決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本文旨在研究在《國際商法》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和應用“案例+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案例教學 案例+任務驅動教學 設計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231-02
《國際商法》這門課程,是非法學的經濟和管理專業的學生的專業必修課或專業選修課程。傳統上,對法學課程比較推崇的是案例教學的教學方法。雖然案例教學的教學方法有教學內容的現實性、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創造性、教學目的的綜合性等特征[1]和優點,但是仍然無法擺脫在教學中引入理論知識點時學生被動接受的現實。而案例+任務驅動的這種創新教學模式卻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求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更好地掌握國際商法的理論知識,更好地培養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也易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
任務驅動教學法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2]。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課程教師把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理論知識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具體布置的任務時提出問題,并通過所有的方式找尋該問題目前已有的理論知識,在進行分析后,初步掌握該理論知識點。它改變了傳統的學生被動聽課的現實,是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教師通過任務適當引導為輔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的先驅者是曾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的朗德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該教學法的主要目標是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科學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國際商法》教學模式中的設計
“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案例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結合,前者的精髓在于教師如何教,后者在于學生如何學。因此在設計兩者結合的教學模式時,應該從“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設計,不可偏頗。
1.教師“教”的模式設計
《國際商法》課程在案例教學的模式設計中,(1)針對經濟和管理專業的學生,有取舍地設計“教”的內容,根據重點講授的國際貨物買賣法、商事組織法、代理法、合同法、合伙法、票據法、產品責任法等內容設計“教”的內容;(2)以案例教學方式授課時,案例教學中設計應當選擇經典案例教學,國際商法學習過程中,主要會涉及英美法的許多經典案例,通過這些經典案例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加理解法律規則出現的初衷,也易使學生加強上課聽課的積極性;(3)設計“教”的形式,可以通過課內小組討論、辯論;課外小組討論、觀影等形式加深學生對于老師“教”的內容的理解和應用;(4)教師總結。包括對于學生課外討論結果、課內案例討論結果、正反方辯論結果、觀影后對國際商事規則的理解的觀后感等一一作出分析總結及評價。
2.學生“學”的模式設計
(1)按照學生的人數,分課外完成任務的討論小組,一般以5-6人一組為宜,方便組長組織、記錄、聯系學生參加討論;(2)教師在Elearning或者其他教學平臺上課前發布“具體任務”。《國際商法》課程的理論知識點很多,教師在發布“具體任務”時,往往和該章節中最重要或者疑難的知識點相結合。“具體任務”可以是案例的形式,也可以是思考題形式,總之都要結合具體的理論知識點;(3)“具體任務”設計時應當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讓學生消化課程內容,另一部分是擴展學生的思路,通常這一部分要求學生在課外,通過小組成員的智慧,利用一切可以接觸到的網絡、書本等平臺自主學習;(4)教師在上課中對相關理論知識點教授完畢后,要求學生將課外自主學習的知識與課內剛講授完的理論知識結合,按小組再次對布置的“具體任務”中的案例以及思考題進行討論,找出對于知識點理解的誤區和不足;(5)對于按小組執行的每一次課外“具體任務”,組長都必須以書面或電子版的形式將小組的討論意見提交教師,由教師對各組的討論觀點進行點評。
二、“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國際商法》教學中的應用
1.教學內容和方法
(1)在案例教學段,教師將要講授的理論知識點通過案例的講解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案例的選擇是需要教師用心選擇的。如果一上來就用綜合性、復雜性較高的案例講授,會讓沒有相關知識積累的學生無從思考,即使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也會產生畏難情緒。所以一般先選擇小案例教學,上課先用小案例讓學生慢慢學會分析案例的方法,同時通過小案例學習累積理論知識。在相關理論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后,接著就可以用綜合案例來教學了。綜合性的案例會教會學生在錯綜復雜的案件事實中,如何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應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2)在任務驅動段,首先教師要把握好“具體任務”下發的時間。任務下發過勤,會導致學生疲于應付,起不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任務下發過少,無法起到提升自主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任務下發的時間,一般以每一章講授到中期時布置,布置的內容是將該章節之前已講授的知識點和未講授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前者是訓練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后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在任務中提出思考的問題,驅動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其次,把握好對“具體任務”的反饋和總結。反饋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在布置好任務后,應該在一周內將課外完成的任務以紙質版或電子版的方式,以小組的形式提交給教師。對教師而言,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對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交流,并及時對于討論的結論予以分析。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并鼓勵勤勉指正思考的不足。當然,最好應當在學期中和末尾,分別讓學生做問卷調查,讓學生談談對《國際商法》課程的感想以及建議。根據學生的建議及時微調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總結也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對于學生而言,在整章學習完畢后,要總結之前任務中自主學習部分是否解決了、理解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對于教師而言,一定要在本章結束后,對于前期提出的任務,再次讓學生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討論出是否改變之前小組的討論結果?是否有新的觀點?并組織學生課堂交流之前布置的任務,對學生的交流結果予以分析總結,讓學生加深記憶和了解學習的理論知識。
任務驅動段是作為案例教學段的提升和總結, 能讓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段的量變達到質變,自主完成一項任務目標。而教學目標就是通過課前布置具體任務、課中以案例教學為主、課后組織學生課外討論的教學方法來達到預期的目的。
2.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上,除了讓學生組織課外小組討論完成課外任務外,還可以更多樣的方式驅動學生完成任務。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和觀看影視作品的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讓學生分析其中蘊涵的法學知識。對于經濟和管理專業的學生開設《國際商法》課程,主要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授課,讓將來從事經濟和管理的學生在處理涉外法律事務時,有一定的處理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但是畢竟他們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沒有多少法學知識的貯存與法學方法的積累,所以用一些影視作品可以引起其對學習法律的興趣。
其次,正反方辯論法。在《國際商法》課程授課尾聲,可以組織學生的正反方辯論。正所謂理不辯不明,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也會隨著辯論的開展而更為深刻。將全體學生分為兩組,一方持肯定意見,另一方持否定意見,然后由雙方開始辯論。此時,學生不僅要大力搜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而且還會積極尋找對對方不利的證據,學生不僅要對自己的理由詳加敘述,還要對對方否定自己的理由加以反駁。在這些論證和駁斥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才將會大有長進,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
3.考核方式
在應用“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時,由于學生會花費大量的課外時間完成“具體任務”,因此,為鼓勵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在課程考核上,應該增加平時作業考核比重, 平時作業和期末考核的比例可以是1:1。只有這樣, 才能促進學生認真對待平時的作業質量,達到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的目的。具體來說,平時成績主要由考勤、課外任務完成情況、課內小組發言情況構成,期末考核以考試為主,主要考核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對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有深入的認識,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了思維活動的框架,是課堂教學中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教學方法”[3]。對經濟和管理專業的學生開設《國際商法》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涉外法律問題的能力和防范經濟活動中的風險的能力。以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也能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使學生主動地在具體任務的驅動下,完成自主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充分應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楊林生.《國際商法案例教學探討》.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12月第6期
[2]劉紅梅.《任務驅動是案例教學法的構建與應用》.江蘇高教,2016年底4期
[3]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外國教育資料,1999(1)
作者簡介:
陳慧芳(1966-),女,江蘇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