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縣級黨校的教育工作(包括科研)是黨的事業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的黨員干部教育和建設發展中發揮主渠道作用。時代在發展,改革進入深水區,區縣級黨校依然面臨意識形態斗爭形勢嚴峻、教育需求多元、科研步履維艱、信息化發展滯后的困境,基于此現狀,提出堅持黨性原則、改革創新教學科研結構、加快信息化發展等系列理念與措施,旨在提升區縣級黨校教育科研水平,全面推進區縣級黨校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教學 科研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D26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03-02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1]黨的千秋大計,在于樹人,在于教育,黨校教育是黨的千秋大計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環節,是培訓黨員干部的主渠道。截止2016年統計,從中央到縣四級共有黨校近3000所,其中,區縣級黨校近2500所,擁有近10萬教職工[2],構成黨校教育的主體力量。本文針對區縣級黨校的教育作用發揮、教育模式構建、教育手段更新做一分析。
一、區縣級黨校教育工作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本文認為區縣級黨校的教育工作在市場化的今天主要面臨如下一些困惑與挑戰。
1.意識形態斗爭形勢依然嚴峻
國際形勢貌似平靜,實質“樹欲靜而風不止”,[3]人才對外交流數量與文化交流規模逐年增加,各種思想紛至沓來,耦合交織,意識形態斗爭態勢仍然嚴峻。而區縣級黨校一般認為國際形勢與基礎理論分析內容屬于省、市、中央黨校研究內容,與己無關,認為基層街道社區,沒有典型的路線與意識形態斗爭,往往忽視基層各種錯誤意識形態在各種工作中的表現,忽視在各種基層黨員干部言論中反映這一事實,而這一事實,恰恰是意識形態“物質力量化”[4]的具體體現。“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嚴防死守,防微杜漸,方能成就黨的偉業。
2.區縣級黨校教育需求多元化
隨著干部學歷層次逐步提升,區管黨員干部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并呈現年輕化趨勢,而基層社區黨員干部學歷結構偏低,年齡結構偏大,因而分類教育難度增加;同時教育對象工作閱歷、背景也在潛移默化,經濟建設發展的教育需求與黨性教育的時間、內容、比例很難保持平衡,黨性教育融入經濟建設、進腦、進心要有一個過程,因而對培訓需求也呈現多元化傾向。最為極端的個別情況是,“有人說:沒當過領導的給領導干部講領導藝術,沒出過國的在給經常出國的人講國外經驗,沒經歷過復雜環境考驗的在幫助每天同各類矛盾打交道的人出主意解難題。”[6]這個極端個例與前述問題,挑戰的是黨校的師資,因而對黨校教師教學的水平、輪崗的廣度、調研的深度、學歷的高度需求都普遍提高,迫使復合型師資的培養提上日程。
3.區縣級黨校科研處于兩難境地
由于時代變化與實踐發展,加強理論總結與理論創新的難度也在逐年增加,而區縣級黨校稀缺基礎理論的研究內容積累與高學歷人才(一難),致使部分研究呈現簡單、庸俗化傾向,表現為研究工作內容與職能部門功能雷同或區分不明顯,有“搶飯碗”之嫌,研究內容也不能真正發揮理論教學人員的專長。而事實上,理性的思考與抽象,思想、心靈領域的研究與熏陶才是知識分子的“專利”,也永遠是教師傳道授業的核心內容,過度關注形而下的工作教育內容,片面強調黨校的特殊性,錯誤理解“針對性”,庸俗導向“立竿見影”,就不能拔高形成普遍性共識,就會降低科研人員的研究深度,不能發揮思想工作者的實質作用,從而導致區縣級科研成果水平整體降低(兩難)。而科研支撐教學,科研的特色無疑也決定了教學的效果,形成連鎖反映,導致教學庸俗化。
二、區縣級黨校教育發展對策和建議
1.堅持黨性原則,利用優勢,激發動力
區縣級黨校首先要堅持的原則是黨性。“堅持黨性原則,就是要堅持一切教學活動、一切科研活動、一切辦學活動都堅持黨性原則、遵循黨的政治路線,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使命為使命,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歸根到一句話,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6]在這一點上,區縣級黨校認識要清醒,行動要自覺,堅持三尺講臺無雜音,堅決傳播正能量,不能有任何含糊。
區縣級黨校的優勢在于黨校姓黨,這個黨是執政黨,因此,黨校具有其他教學機構不可比擬的政治優勢;其次,《黨校工作條例》賦予各級黨校以神圣職責,是其他部門不可替代的,具有顯著的職能優勢;第三,黨校是紅色學府,具有知識集約、學科集群、人才集聚的智力優勢;第四,區縣黨校全方位培養干部,領域廣,工作覆蓋機關各部門、各開發園區、各街道及社區,具有能量增值優勢和職能拓展的網絡優勢。這些現實優勢,是區縣黨校生存和發展的先天稟賦,無疑要倍加珍惜。時代在發展,現有優勢亟待創新,必須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7]在利用優勢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動力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目的,同樣也影響一個單位的工作活力和開拓能力。激發動力并非一句口號,而是一項涉及到體制與機制、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心理與生理及其相互作用的系統工程。時代發展需要動力,單位發展也需要動力。在快速調整、加速發展、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大背景下,區縣黨校工作要激發動力就必須更新引擎,創新體制,一改跪受筆錄、慣性依賴和動力減緩的狀態,要承前啟后,推陳出新,遠近求“石”,攻己之“玉”,[8]整合資源,合成強力,努力創造一個激發熱情,激勵干勁,激活潛能,激揚士氣的基層黨校教育動力系統。其中有些條件需要積極爭取逐步改善,有些體制方面的問題要在可能的情況下加以完善,有些機制方面的頑疾則需要嘗試努力突破,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9]
2.充分發揮區縣級黨校教學特色——直觀現實
區縣級黨校,由于人才缺乏,研究能力有限,理論水平很難與省市級黨校相提并論,因而,大力投入師資建設的精力和代價都是必要的,基于同樣原因,教學方面應該側重直觀現實,通俗易懂。
具體闡釋為,切實做好培訓的需求調查和評估,進而充分認識和把握基層干部教育規律,逐步實行按需辦班,分類施教。在基層黨員培訓中,一定要吃透教材,給學員畫出導讀解讀的直觀圖示,著重知識點,濃縮講授時間,增加案例分量,探索場景式、模擬化教學,活化知識,激發興趣,盡可能啟發思維,改善效果。要圍繞讓培訓對象容易接受新概念、新理念、掌握新理論為主題,設置專題,細化課題,并且要把講授——觀摩——討論——作業——講評融為一體。總而言之,就是要通過提高辦學成效,真正把黨校辦成干部知識的“更新儀”、能力的“強化器”、文化的“加油站”、解放思想的“星光大道”、創新思維的“夢工廠”、修身養性的“快樂老家”。[10]
直觀現實的另一做法是現場教學,經過實踐,效果斐然。
3.爭創區縣級黨校科研資政新優勢——調研結合
作為區縣級黨校,要立足揚長避短和揚長補短來爭創新優勢。所謂的長,就是基層黨校處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黨的理論建設前沿陣地,“春江水暖鴨先知”[11],相對于上級黨校,區縣級黨校占有與實踐者距離半徑短、感知跨度小、調查成本低等優勢;所謂短,就是區縣級黨校高層次人才少,學科力量薄弱,科研成果水平層次低。基于這種狀況,區縣級黨校就要揚長避短,發揮比較優勢,勤于調查,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在選題上盡可能抓準特色,在材料上盡可能選擇富有地區特點的鮮活案例,在課題分析上盡可能進行多學科集體攻關,從思路與路徑、模式與范式、操作與實踐等現實方面進行多維剖析,在科研成果的價值選擇上以解讀型、對策型為主要導向[12]。但要避免與職能部門搶飯碗現象。
同時,區縣級黨校也要整合社會有生力量,積極爭取與上級黨校、高等院校、社科機構聯合,通過項目合作、應標子課題等形式,彌補學術理論研究之短,發揮調查案例研究之長,從而綜合提高科研能力。
其次要充分發揮區縣智庫功能,深入挖掘目前所具有的專業人才、載體、學科等方面的潛力,以服務區縣級機關部門、園區、街道發展為主,優化資源配置,在資政職能和領導智庫上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管仲(春秋).《管子·權修》.
[2]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5.12.11.
[3]《孔子家語·卷二.致思八》.另一出處為《韓詩外傳.卷九》.
[4]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導言原文: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5]李斯.《諫逐客書》.
[6]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5.12.11.
[7]王瑞林.江寧區黨校發展的基本思考[R].2012.2.8.
[8]王瑞林.江寧區黨校發展的基本思考[R].2012.2.9.
[9]習近平: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將反腐進行到底,時政新聞新京報[J]2014-01-15.
[10]王瑞林.江寧區黨校發展的基本思考[R].2012.2.10.
[11]宋·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12]王瑞林.江寧區黨校發展的基本思考[R].2012.2.11.
作者簡介:
李湘德(1970-),男,江蘇連云港人,南大哲學博士,南京市委黨校江寧分校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