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丹
【摘 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是我國政黨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我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是一種政黨監督模式,是最高層次的政治監督,主要是指參政黨對執政黨的一種黨際監督。民主派近年來在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上,已經越來越多地參與和影響著國家決策,民主監督職能發揮成效明顯。
【關鍵詞】新時期;民主黨派;現狀;問題;對策
一、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現狀
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實踐和不斷改進使得我國民主進程不斷加快,民主監督的效果日益明顯。民主黨派在履行民主監督職能方面,通過各級人大、政協和情況通報會、專題協商會、等,向執政黨提出了許多中肯、有益的意見和建議,反映了社情民意,為各級黨政機關的重大決策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參考意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民主黨派民主監督范圍有所擴大
民主黨派民主監督覆蓋面有所擴大,關注重心和監督重點有所發展,除了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對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度和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之外,參政黨開始更多地關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重要的民生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司法公正、民主執政以及執政黨腐敗等領域的問題。民主黨派通過調查研究,建言獻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提出很多真知灼見,為國家大政方針的科學制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很多民主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提出重要意見和建議。
(二)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環境逐步改善
首先,民主黨派參政渠道方式增多,知情程度不斷加深。從知情程度上來講,目前政府部門已全面推行政務公開,行政運行的透明度很大。各民主黨派的知情權、參與權得到保證,許多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走上行政領導崗位,他們有職有權有責,直接行使監督權。一些地方共產黨黨委還出臺專門文件,對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形式,積極工作機制作出明確規定,為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營造寬松的履職環境。
其次,執政黨更加注重與民主黨派溝通協商。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協、政府召開的各種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上,參政黨各級領導同志就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重大問題認真聽取報告,積極發表意見、建議,協商、獻策,認真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民主進程的推進,民主黨派的政黨意識不斷加強,通過黨派自身建設,民主黨派逐漸走向成熟。各民主黨派更加積極地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敢于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更加適應多黨合作的需要。近年來,民主黨派各級組織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實際,了解情況,針對經濟、文化、社會等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向中共黨委和政府部門提出建設性意見,充分體現了民主黨派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二、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存在的問題
隨著近年來民主監督逐步向制度化、規范化邁進,民主黨派積極履行民主監督職能,針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國家重要事務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意見和建議,對黨和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好的影響。但由于思想、制度和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民主黨派民主監督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民主黨派主體意識和民主監督意識較弱
民主黨派是民主監督的主體,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民主黨派自覺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的意識不強,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認為自身是執政黨的同盟者和政治合作者,把自己定位成中國共產黨的參謀黨和建議黨,職能的重點在政治協商和參政議政,認為民主監督這項重要職能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民主黨派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不敢監督、不愿監督、不想監督。造成這種監督意識不強的原因在于受我國傳統政治文化思想中的臣民意識的影響。
(二)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法規制度保障不健全
首先,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缺乏制度法規保障。我國憲法中對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有明確規定的法律依據,以及中央相關文件的政策依據。但是在實際操作上缺乏剛性的法律規范和制度保障,在現代國家制度中,任何政治組織在國家權力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自我定義都是沒有法定效力的,這也正是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軟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受到法律保護,但現有的執政黨的黨內文件、人民政協的內部文件,關于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只是在總原則和監督內容上有相關的規定,但卻沒有實施細則,缺少監督程序、監督職責等可操作性的規范與章程。
(三)民主黨派民主監督與其他形式的監督合力不足
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方式單一,缺乏與其他形式監督的結合,無法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通過人大、政協、各級政府部門等途徑對中國共產黨和權力機關實施民主監督,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差距卻很大。缺乏與人大、司法等權力性監督形式的結合,就使民主監督失去權力支撐。與共產黨黨內監督集結合不足,就削弱了民主監督的政治性。與社會輿論監督結合不足,就不能廣泛地反映社情民意,失去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如果缺乏與權力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合作,就會直接影響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制約力。
三、加強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對策性思考
(一)提高對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認識
一方面民主黨派要增強參政黨政黨意識,要把民主監督作為自身重要職責來履行,正確認識自身在國家政權生活中的政治地位、政治權利、政治責任,從多重角度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民主監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積極主動的精神,自覺履行作為參政黨的各項職能,積極主動地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另一方面執政黨也要保護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權利,鼓勵民主黨派敢于講實話,敢于提出不同意見。不斷提高接受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健全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組織機構
無論從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過程或結果來看,都是以組織的名義實施更為順利和有效。要建立民主黨派內部專門行使民主監督職能的部門,雖然各民主黨派相繼制定了黨內監督條例,但還未建立以民主監督為基本任務的專門機構,處理民主黨派向執政黨和政府進行民主監督的有關事宜。要履行好民主監督職能,各民主黨派中央及省市各級組織應設立民主監督工作委員會,負責民主監督組織領導工作,機關也應常設民主監督機構,發揮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職能作用。
(三)實現民主監督與其他監督方式形成合力
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屬于非權力性的監督,本身缺乏剛性的約束力,要想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具有一定的監督力度和效能,就要加強民主黨派民主監督與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執政黨黨內監督等權力性監督的相互配合。比如讓民主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會增強民主監督的廣泛性,減少監督盲區。將民主監督和輿論監督相結合,會提高其時效性,擴大社會影響力。將民主監督同法律監督相結合,可以實現增強實效。因此,只有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和其他監督形式互相配合和互相補充,形成整個監督體系的合力,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監督網絡,才能有效增強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實際效果和力度。
【參考文獻】
[1] 李仁質 . 試論我國的民主監督制度 [J].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院學報,2004,(05).
[2] 游洛屏 . 民主黨派成員讀本 [M]. 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179—180.
[3] 張宏偉 . 中國參政黨對執政黨的民主監督研究 [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187.
[4] 張宏偉 . 中國參政黨對執政黨的民主監督研究 [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5] 張惠康 . 參政黨民主監督功能研究 [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