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帥
學習是青少年時期全部生活的重心,衡量學業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即學業成績,這也是教育工作者關心和努力提升的重點。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最先提出來的概念,它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推測和推斷[1]。在個體執行某項心理活動的過程中,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響其功能的發揮。學業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內的表現,它是個體對自己控制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用以評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2]。歸因是指個體分析自己及他人的行為,發現行為產生的原因、推斷行為具有何種性質的過程,即對行為的原因給予解釋和推斷的過程[3]。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將影響歸因的主要因素劃分為能力、努力、情景和運氣四個因素,根據這四因素的屬性提出歸因的內外因、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內歸因方式指依靠能力、努力因素進行歸因,外歸因方式指依靠情景、運氣因素進行歸因。
目前研究者對三個變量的研究多集中與兩兩之間的關系探討以及各自與其他變量的關系研究上,對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比較少。僅有的幾個研究是以大學生為被試,缺乏以青少年群體為研究對象的探討。此外,很少有研究者將歸因方式作為中介變量來考查學業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學業自我效能感能否通過影響歸因方式從而間接作用于學業成績呢?本研究試圖通過實證調查探討歸因方式的中介作用。這對初、高中等教育機構引導青少年在學業成績方面培育積極的歸因方式,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從而間接提高青少年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和學業成績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采用隨機取樣法對山東省威海市某中學高一年級學生進行施測,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08份,問卷回收率80%。其中男生93人,占比44.7%,女生115人,占比55.3%。
(1)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
采用梁宇頌、周宗奎編制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4],包含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兩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16和0.78。量表共22個條目,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形式,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賦值1~5分。
(2)歸因方式
采用多維-多向歸因量表(MMCS)[5]。該量表包含學業成就歸因和人際關系歸因兩個分量表,本研究僅選用成就歸因分量表,包含24個條目,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賦值1~5分,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1。
(3)學業成績
采用高一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各學科總成績的標準分數作為學業成績的分數。
所有原始數據錄入到SPSS 22.0中,進行描述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統計分析。
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歸因方式、學業自我效能感進行兩兩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學業成績與內歸因、學業自我效能感總分及維度分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r=0.586,0.644,0.348,0.629;P<0.01),內歸因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總分及維度分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r=0.384,0.202,0.360;P<0.05),外歸因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總分的相關不顯著,但與能力效能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r=-0.231;P<0.01)(詳見表1)。

表1 學業自我效能感、歸因方式與學業成績的相關(r)
以學業成績為因變量、學業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業自我效能感中的行為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有正向的預測作用(t=2.223,P<0.05),能力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成績也有正向預測作用(t=8.434,P<0.001)(詳見表2)。

表2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的回歸分析
由表1相關分析的結果可知,學業成績與學業自我效能感、歸因方式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滿足了進行中介作用檢驗的條件,依據溫忠麟等人提出的新的中介效應檢驗流程進行依次檢驗[6],結果顯示,內歸因在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為部分中介作用。

表3 歸因方式(內歸因)的中介作用
研究顯示,青少年的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存在正相關,這與Zimmerman[7]和Thomas John[8]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他們的研究均發現,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之間有顯著正相關,學業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不但樂于學習、有信心學好,而且善于學習,進而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歸因方式中的內歸因在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說明自我效能感不僅能直接對學業成績產生影響,還可以通過內歸因的部分中介作用來影響學業成績。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在歸因方式上傾向于采用內歸因,在取得好成績的情況下,傾向于做出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的歸因,增強對成功的預期,在成績不好的情況下,傾向于做出心境、不夠努力等不穩定的原因歸因,不產生負面情緒,對學業成績無不良影響。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歸因方式對青少年學業成績的影響至關重要,許多研究者也認為,歸因對后繼行為有著強大的動力作用,這提示了一種教育方向,即通過改變學生的學業成績歸因方式,進而改變其學業行為,提升學業成績。
借鑒韓仁生提出的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的目標[9],提倡在學校開展相應的歸因訓練活動:在成功的情境下,引導學生做出能力、持久努力等內部的、穩定的歸因,增強其對成功的期望,增強成功與積極情感的聯系;在失敗情境下做出心境、臨時努力等不穩定的原因歸因,使其維持高水平的成功期望,不產生消極情感,并堅持、趨向成就任務。通過干預和培養青少年的歸因方式,幫助青少年形成內歸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提升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