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芳 王文昌 孫欣
摘要:基于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歸模型,從農戶家庭特征、宅基地資源稟賦、政策認知和經濟因素4個維度對山西省屯留縣農戶456戶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得到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對各影響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原因進行解釋說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山西省屯留縣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9-013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9.032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Homestead Exit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A Survey of Tunliu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NING Fang,WANG Wen-chang,SUN Xi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Shanx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by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from 456 households of Tunliu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four aspects:family characteristics,resource endowment,policy cognition and economic factors,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homestead exit were obtained. The directions and causes of various influence factor were explained,and on this basi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for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policies.
Key words: farmers; homestead; exit willingness; influence factor; Tunliu county in Shanxi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土地供給的現實情況,使城鎮建設用地日益趨緊和農村建設用地粗放利用的矛盾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對農村宅基地進行整理來緩解城鎮建設用地緊張和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另外,近年來農村宅基地潛在價值上升,非法交易現象存在,農戶缺乏制度保障,這些因素迫切要求對宅基地制度進行改革。農戶意愿在宅基地改革的順利推進和成效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尊重農戶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宅基地退出機制成為解決當前矛盾的必然選擇。
農戶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山西省屯留縣456戶農戶從農戶基本家庭狀況、宅基地基本情況、農戶對宅基地政策認知情況及經濟因素、退出意愿調查4個部分進行詳細調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有關部門制定宅基地退出機制提供借鑒。
1 研究區概況
屯留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由長治市管轄,西部地區以山區為主,由西向東海拔逐漸降低,地形為山區、丘陵和平川,各占三分之一。屯留縣交通發達,境內有208國道、309國道及長邯、長晉、長太和正在建設中的長臨高速。根據2015年《山西省統計年鑒》數據,2015年屯留縣GDP為1 152 272萬元,人均GDP為42 832元。全縣國土總面積1 142 km2,境內轄4鄉7鎮和3個開發區,共294個行政村。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6.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2.5萬人,占比84.6%。主導產業為煤炭產業和糧食產業。屯留縣距省會太原市220 km,距長治市中心20 km,地理位置優越。
2 數據來源
本研究基礎數據主要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方法[1]獲取,考慮到宅基地作為一種重要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屬性,剔除縣城所在鎮(麟絳鎮)和3個開發區,從屯留縣剩余10個鄉鎮中分層抽取具有典型性的5個鄉鎮(豐宜、上村、李高、吾元、漁澤),每個鄉鎮隨機選擇2個村,共10個村莊(豐宜、東夏旺、積石、小河北、西李高、西鳴水、川底坪、范家溝、崗上、南漁澤)作為研究區。此次調研在每個村莊分別發放50份問卷。獲得方式以入戶問卷調查為主,結合村鎮干部訪談。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農戶基本家庭狀況、宅基地基本情況、農戶對宅基地政策認知情況及經濟因素、退出意愿調查4個部分[2]。共發放問卷500份,去除關鍵信息失真和缺失的問卷,篩選得到有效問卷456份。問卷有效率為91.2%,其中8.8%(44份)的農戶不愿意進行調查。
3 信度、效度檢驗
3.1 信度分析
對調查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即可靠性檢驗,已驗證調查問卷的可靠性和穩定性[3]。通常用克朗巴哈α系數來判斷可靠性[4]。通過SPSS 21.0軟件進行信度分析,信度系數為0.843,大于0.8,說明該問卷內在信度較理想,如表1所示。
3.2 效度分析
效度即有效性,運用SPSS 21.0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問卷結構效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KMO為0.756,大于0.7,說明調查問卷的結構效度較好[5],如表2所示。
4 結果與分析
4.1 樣本基本特征
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6]對樣本特征進行表述。
4.1.1 農戶基本情況 農戶家庭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從性別劃分,男性戶主352戶,占全部調查戶數的77.19%,女性戶主104戶,占22.81%;從年齡區間看,樣本主體年齡主要集中在40~60歲,平均年齡為43.21歲;從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例看,占比25%以下有43戶,25%~75%的有230戶,75%以上的有183戶,分別占總戶數比例為9.50%、50.40%、40.10%,大部分家庭收入以農業為主;從文化程度看,小學及以下為168戶,初中為194戶,高中(中專)為59戶,大學(大專及以上)為35戶,占比分別為36.84%、42.54%、12.94%、7.6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362戶,占比達到79.38%;從社保參與情況看,445戶農戶都參與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1戶只參與養老保險,8戶只參與了醫療保險,2戶都沒參與。
4.1.2 宅基地基本情況 由表4可知,研究區農戶大都只有1處宅基地(85.31%),使用狀況基本為自家居住(95.83%),大部分通過申請(41.23%)和繼承(45.39%)獲得。據《山西省土地管理辦法》(第三次修正)第四十條規定:農村居民建房占地,每戶不得超過三分(200 m2);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村、鎮,不得超過二分(133 m2);人均耕地四畝以上的村、鎮,可以放寬到四分(266.7 m2)。通過查閱數據得到,屯留縣人均耕地為二畝左右,由表4可以看出,329戶農戶宅基地面積超標(面積大于200 m2),占比達到72.15%。
4.1.3 宅基地政策認知情況及經濟因素 通過調研發現,農戶對宅基地相關政策有一定的認知。一戶一宅政策了解度為70.39%,宅基地權屬認知情況較差,能夠準確認知的僅為50戶,占比10.96%;在宅基地是否可以流轉和宅基地面積標準認知方面水平也較低;對宅基地退地政策的了解度普遍低;只有74戶愿意退出宅基地,不愿退出宅基地的農戶比例高達83.77%。在調查希望退地補償收益時,所有農戶都表示退地收益越高越傾向于退出宅基地(表5)。
4.1.4 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 匯總調查問卷數據得到,僅有74戶農戶愿意退出宅基地,占比16.23%;382戶農戶不愿退出宅基地,占比達到83.77%(表6)。
4.2 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是一個二分變量,二元Logistic邏輯回歸模型[7,8]適用于此問題的研究。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調查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
通過表7回歸分析得到年齡、家庭人數、受教育程度、農業收入占比、社保參與度、宅基地數量、宅基地面積、政策了解程度(將一戶一宅、歸屬權、是否可流轉、面積標準歸結在內)、退地改革的支持度和退地補償這幾個因素與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相關。
農戶家庭特征因素的影響。①在宅基地退出意愿上,男女性別并沒有顯示出很大差異,即對宅基地退出意愿無明顯作用;②戶主年齡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影響,且戶主年齡越大,相對退出宅基地意愿較弱。入戶調研時,通過與農戶交談得知,年齡越大的農戶祖業觀情懷越嚴重[9],他們認為宅基地是祖上流轉下來的,不能在自己這里傳不下去,要留給子孫后代,宅基地是生養地和成長地,農戶對其有很深的情感,故不會輕易放棄宅基地;③家庭人口總數與宅基地退出意愿呈負相關關系。是否退出宅基地由家庭所有成員共同決定,人數越多,形成共同性決定的可能性越低;④農戶退地意愿與農戶受教育程度有關,這與調研結果相一致。農戶文化程度越高,對宅基地各方面認識越全面,理解得也越準確和深入,能夠對退地改革有更好的認識,相對來說會積極響應退地改革[10];⑤農戶對農業依賴程度越高,宅基地退出意愿越弱。農戶生存生活越依賴于農業,其他可依賴力量較弱或無其他可依賴力量,宅基地的基本居住保障功能越得到凸顯,農戶缺乏退出積極性;⑥社保參與度與農戶退地意愿正向相關。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與程度越高,農戶基本保障功能越健全,對宅基地依賴性可能有所減弱,如果有生活保障,農戶表示愿意退出宅基地。
宅基地資源稟賦因素。模型估計結果顯示,農戶宅基地數量越多,相對只有1處宅基地農戶來說居住更富裕,退出意愿也較積極。宅基地面積與農戶退出宅基地意愿呈負相關關系。通過調研數據可知,研究區農戶宅基地面積大都超過山西省標準面積,居住空間富裕,不愿退出宅基地。
宅基地政策認知因素[11]。把一戶一宅政策、宅基地權屬、宅基地流轉和宅基地面積標準都歸結為政策認知因素。調研分析可得,農戶對政策了解度普遍不高,農戶對政策不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農戶對政策的整體理解越模糊,退出意愿相對也越弱。
經濟因素。主要是退地補償收益,所有農戶都表示如果退地的經濟補償大于退地成本,且補償可觀時,農戶愿意退出宅基地,這說明農戶是以理性經濟人來看待宅基地退出,關注更多的是自己從退地中得到的收益,收益越大退地意愿越強烈。
5 結論與建議
5.1 對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思考
從調研分析結果可知,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且各因素作用方向不同。在問到給予何種補償政策農戶更愿意退出宅基地時,選擇一次性足夠多現金補償的農戶有230戶,選擇將宅基地補償折資入股的農戶有240戶,選擇解決就業的有183戶,選擇除現金外,免費提供社保的有104戶,選擇免費提供住房的有213戶,因為此問為多選題,所以戶數總和超過456戶。由此可知,農戶更關心退地后的生活居住保障和長遠利益,反映了農戶對生活保障完整性的需求。因此,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應當全面考慮農戶的訴求。
5.2 政策建議
為更好地進行宅基地改革,順利推進城市化進程,本研究在對實地調研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區農戶實際情況和內心訴求提出以下建議,以期為相關部門制定宅基地政策提供參考。
1)提高補償標準,補償方式多樣化。鑒于農戶對待宅基地退出的理性經濟人態度,不會出現“羊群行為”[12]農戶受退地補償收益影響較大[13],這是影響農戶退地意愿最重要的一個外部性因素。應根據不同類型農戶實際情況,建立梯度補償標準,從政策層面保證公平性。另外,現在的補償方式多為實物補償和資金補償,補償方式較為單一,應創新補償方案,制定多樣化補償方式,如對農戶除進行資金和實物補償外,還可以根據當地情況發展其他支柱型產業,將一部分補償折資入股,解決農戶就業問題和居住問題,提供社會保障等,依據農戶自身需求,制定多樣化補償方案,提高農戶退地意愿和滿意度。
2)進行政策宣傳,提升農戶政策認知力。通過調研發現,研究區農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農戶了解相關政策的渠道少,導致其對政策的認知欲望不強,政策認知模糊。應重點加強宅基地相關政策的宣傳,根據農戶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宣傳方式和宣傳渠道,例如,定期開展宅基地政策宣講活動、分發宣傳冊、制定政策公示欄、組織專項小組與農戶多溝通、進行入戶宣傳等,保證農戶對宅基地相關知識和政策了解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14]。一方面提高了農戶對政策的認知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農戶的參與度,應充分體現農戶的主體地位,讓農民發聲,讓宅基地退出改革更加民主。
3)提高農戶受教育能力,豐富農戶就業技能和渠道。研究區農戶受教育能力普遍不高,農戶生存技能單薄,就業渠道少。應加強農戶受教育能力,提高其對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加之技能培訓,拓寬農戶就業渠道,增加農戶收入來源,減少農戶對農業的依賴程度,保證農戶有穩定經濟來源。
4)完善配套保障機制,解除農戶退地之憂。宅基地對農戶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很重要,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所,對農戶具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功能。應轉變農戶就業觀念,發展其他支柱型產業,提高農戶就業率,增加農戶產業性收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15],提高農戶的生活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最重要還是要做好農戶退出宅基地后的居住保障措施,讓農戶沒有退地之憂。
參考文獻:
[1] 鄺佛緣,陳美球,魯燕飛,等.生計資本差異對農戶宅基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基于江西省587份問卷[J].土地經濟研究,2016, 6(2):27-38.
[2] 蘇 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續生計分析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9,24(1):61-69.
[3] 廖列法,楊 姝,王刊良.信息系統實證研究信度效度檢驗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29(2):37-41.
[4] 汪邦軍,耿金鳳,戴 偉,等.航空軟件研制過程質量評價及信度效度分析[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6,22(9):2175-2186.
[5] 王慶輝,楊榮昌,孫萊祥.高校本科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7):59-62.
[6] 胡方芳,蒲春玲,陳前利,等.欠發達地區農民宅基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4):116-126.
[7] 徐 珊.基于農戶意愿的農村宅基地整理潛力及影響因素研究
——以黑龍江省帽兒山鎮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12):159-164.
[8] 黃貽芳,鐘漲寶.不同類型農戶對宅基地退出的響應——以重慶梁平縣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22(7):852-857.
[9] 艾文琦.祖業觀視野中的農戶閑置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基于江西省余江縣(試點縣)的調查[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1):24-30.
[10] 陳 霄.農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基于重慶市“兩翼”地區1012戶農戶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3):26-36.
[11] 劉 芳,陳 猛,劉宗奎,等.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農戶政策認知與啟示——以山東省魚臺縣農戶調查為例[J].國土資源情報,2017(5):31-37.
[12] 楊衛忠.農戶宅基地使用權流轉中的羊群行為:私人信息還是公共信息?[J].中國土地科學,2017,31(4):43-51.
[13] 許恒周.基于農戶受償意愿的宅基地退出補償及影響因素分析
——以山東省臨清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10):75-81.
[14] 呂 曉,肖 慧,牛善棟.農戶的土地政策認知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山東省264戶農戶的調查數據[J].農村經濟,2015(2):31-36.
[15] 薛玉飛.社會保障視角下宅基地“供給側”改革之探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7,23(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