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波 賈長安
摘要:綜合生態文化的內涵與多元治理理論,梳理了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與要求,明確政府、企業、公眾與科研機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權責關系。據此建立了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以期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提供理論參考,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化;多元治理;評估指標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9-011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9.027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anjiang River Basin in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Multiple Governance
LI Hong-bo,JIA Chang-an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multiple governance theory,the mea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re reviewed,the authority-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s in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enterprise,general public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egional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establish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s well as give a reference for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multiple governance; evaluation index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一部濃縮的生態環境興衰史[1]。尤其是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后,許多地區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矚目成就的背后,也隱藏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威脅,資源短缺、耕地破壞、水體污染、PM 2.5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日漸暴露并嚴重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開始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生態文明理論應運而生。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本研究綜合生態文化理論和多元治理理論,明確不同治理主體的責任,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以期為漢水流域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策建議。
1 生態文化視閾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框架
1.1 生態文化的內涵
文化即人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依據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可細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同層次,不同層次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文化具有高度的系統性。生態文化專指人類發展中形成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成果,它有別于其他類型文化,主要指人類在與自然界相處中形成的物質生產形式、生活習俗、行為方式、制度約束、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等[2]。
生態文化進一步可分為三個層次:①物質文化層,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物質消耗方式,是單純依靠自然的采集狩獵文化,或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農耕文化;是刀耕火種破壞耕地的低層次農耕或是更加環保的集約農業。②制度—行為文化層,主要指調節、約束人與自然相處方式的規范體系以及該體系下人類的行為方式,早在秦朝就有的“環保法”——“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3]。③精神文化層,指人類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觀念的集合,主要是人類有關生態環境的價值認知,中國自古以來就秉承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或者更早時期人類處于原始宗教時期形成的自然崇拜。
三個層次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人類在物質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了人與自然相處的穩定模式以及維護這一模式持續穩定的相關制度、規范,并引起人們普遍的心理反應,形成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這些認知內化于心,又會外化于行,反過來指導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
1.2 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主要在于程度,文明是高層次的文化,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礎和核心,任何文明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4]。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從最早的原始漁獵文明,到傳統的農耕文明,再到近代開始的工業文明,人類一直在不斷地改造自然,不斷發展技術手段擺脫自然對人的束縛。生態文明理念要求人類重新審視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努力尋找另一種既可以滿足人類物質需求,又可以感到幸福,還能永遠保持下去的文明形態,這便是生態文明[4]。
生態文化泛指一切人與自然相處中產生的一切成果,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不斷總結反思自身行為對自然、社會影響的產物,它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5]。生態文化是中性的,它既有優秀的文化,也可能有糟粕;既有先進的文化,也有腐朽的文化。生態文明則不同,它與其他任何文明一樣本身就體現進步、進化、發展的價值觀,專指生態文化廣泛發展后形成的優秀的、先進的生態文化成果。生態文明的實現與以往三種人類文明形式不同,不僅依靠技術革新,更要求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深入挖掘生態文化的內涵。
1.3 生態文化視閾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不僅僅限于環境治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是包括生產方式、消費模式、行為習慣、制度規范、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文化大變革。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建設在生態文化引領下的生態文明,以生態文化理念重塑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態文化的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3.1 物質生態文明建設 物質生態文明建設是整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直接體現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主要從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兩個方面入手。在物質生產方面,改變目前不少企業“三高一低”的現狀,強調資源節約、環境良好和生態健康,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減少資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鼓勵技術創新,開發新能源,在保證人們生活所需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實現資源永續,可持續發展。在物質消費方面,應大力提倡綠色消費、生態消費,引導人們的消費心理向熱愛自然、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絕浪費的方式轉變,保證人與自然的充分和諧以及人的全面發展。
1.3.2 制度生態文明建設 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制度完善與否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成效。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通過建立一系列規范約束人的行為,明確權責體系,不但包括對資源消耗主體、環境污染主體的約束和管制,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也應建立完備的標準體系引導企業和民眾的行為,借助經濟手段引導各類主體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并且,改革當前的政績考核制度,增加考察生態環境治理效果,追究官員環境責任;此外,還應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生態恢復補償機制、環境價格體系,維護生態公正與公平。
1.3.3 精神生態文明建設 精神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化、常態化的關鍵因素。精神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人類價值觀的轉變,用生態文化新觀念、新知識正確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價值,拋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資源無價的傳統價值觀,擯棄人統治自然的思想,樹立生態環境是資源、資本的生態價值觀,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弘揚生態文化就是發展生態生產力的理念。
2 多元治理視閾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權責界定
2.1 生態文明建設中多元治理模式的適用性
多元治理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民等利益攸關者在公共事務處理中,在相互認同基礎上遵循恰當的方式相互協調、協同合作,實現最優治理效能和最大公共利益的集體行為[6]。生態文明建設是全新的生態價值觀為導向,需要長期持續的實踐活動,在重新定義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自然—社會—人長效機制,通過落實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價值觀念來完成的集合活動。涉及諸多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之間又具有復雜的交互關系,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其中,發揮各自作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意,多元治理模式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這也印證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多元治理模式的適用性。
2.2 生態文明建設中多元治理主體的權責界定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社會發展的新的文明形式,作為社會主要組成部分的政府、企業、公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利益相關方,是重要的治理主體。除此之外,科研機構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革新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本研究將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治理主體界定為政府、企業、公眾和科研機構。
2.2.1 政府的權責界定 政府作為公權力的直接擁有者和行使者,在管理生態問題、制定環境保護制度上,具有其他主體無法比擬的合法性,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最重要的主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政府有權制定規章制度調節約束其他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行為,有權對一些違反法規的行為作出處理,還可以調度公共資源,引導企業、公眾和科研機構的行為。同時政府作為公共資源和公共物品的管理者,有責任保護生態環境,引導資源節約,有責任管理、懲治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有責任支持公共性較強的環保科技研發工作和生態文明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對生態文明觀念的普及也負有責任。
2.2.2 企業的權責界定 企業作為主要的物質生產部門,消耗大量資源,在物質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負有重大責任。企業不僅要關注經濟利益,也應該關注環境效益,承擔起生態責任。在產品生產全過程都要深入貫徹環保節能觀念,產品設計上加強綠色生態理念,在生產中加強對新能源、新工藝的研發投入。同時,企業也有權利對政府、其他企業、公眾的行為進行監督,有權在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治理中獲取一定經濟收益。
2.2.3 公眾的權責界定 公眾是物質消耗者又是公共資源的擁有者;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對象,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最廣泛的參與者。公眾有責任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踐行并推廣生態文明價值觀;同時也有權利監督政府、企業的行為,積極參與到環境治理中。
2.2.4 科研機構的權責界定 科研機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革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研機構應積極作為,承擔起科技創新、新能源革命等物質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同時扮演好政府智囊的角色,在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環保指標體系、環境監測統計等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有所作為;以第三方機構的地位監督政府、企業等其他主體的行為;此外,還應當承擔起宣傳生態文明價值觀、培養生態文明人才的責任。
3 基于生態文化和多元治理雙重視閾漢水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構建
基于對生態文化內涵與生態文明建設內容體系的梳理,綜合多元治理理論對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同治理主體的權責界定,針對漢水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實際,本研究構建起覆蓋物質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生態文明建設和精神生態文明建設三個領域,涵蓋物質生產、綠色消費、環境質量、制度建設、制度執行、制度保障、公眾生態意識、企業環保意識、政府價值取向、科研機構環保意識11個要素,兼顧生態文明建設過程與結果的共計43個具體指標的漢水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表1)[7-9]。
4 結論與展望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本研究從生態文化的視角剖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綜合物質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精神生態文明的系統工程,不僅包括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也包括人如何處理與自然關系的具體行為;不僅包括社會對自然、對發展的價值取舍,也包括一系列約束企業率生產、民眾低碳生活的規范;不僅包括發現發明的各類環保科技,也包括支撐促進環保科技發展的引導政策。
同時,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綜合治理,政府、企業、公眾和科研機構都是重要的治理主體。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尤其需要多方主體協作共治。政府要積極作為,制定完備的規章制度引導、約束企業、公眾的行為,嚴格執法堅決打擊、治理環境違法行為;要加大對重大和基礎性環保科技研發和環保教育的投入,要加強對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通過正負激勵設置引導轄區內企業轉型發展,完善產業結構。企業要重新審視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關系,把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納入發展戰略,切實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公眾要增強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監督政府、企業行為,踐行綠色生活理念,同時也影響周圍的人。科研機構應秉承專業性和前瞻性的特征,在環保科技研發上有所作為,在環境監測、生態文明建設評估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海龍,王慧燕.社會互構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28(5):96-100.
[2] 白光潤.論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J].人文地理,2003,18(2):75-78,6.
[3] 陳開琦.生態文明與環境文化——兼議中國環境文化的二元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5(1):146-153.
[4] 谷樹忠,胡詠君,周 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2-13.
[5] 黃理穩,王 仙.生態文化視域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6):15-18.
[6] 秦天寶,段帷帷.多元共治視角下灣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究[J].環境保護,2016,44(10):33-36.
[7] 倪 珊,何 佳,牛冬杰,等.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同行為主體的目標指標體系構建[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3,35(1):100-105.
[8] 李平星,陳 雯,高金龍.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J].生態學雜志,2015,34(1):295-302.
[9] 侯 鷹,李 波,郝利霞,等.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J]. 生態經濟(學術版),2012(1):43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