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剛 譚潔 劉嵐
摘要:“國培計劃”項目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應的項目考核評估體系建設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所以要充分發揮“國培計劃”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推動我國義務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功能,就需要對“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進行不斷的優化。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展開研究,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評估指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099-02
一、前言
“國培計劃”是2010年起全面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國家培訓計劃”的簡稱,由“中小學教師示范性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構成,兩個項目開展的直接目的是通過先培訓一批優秀教師,發揮推進素質教育和教師培訓的骨干示范作用,進而提升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經過一段時間的項目探索,現階段我國培訓計劃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若要保證其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還需要建立科學、完整的考核評估體系作為支持。
二、“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現狀
1.“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建設成果。“國培計劃”實施后,我國教育行政部門每年都會下發相關的通知文件,對項目的開展方向和重點進行明確,其中針對項目考核評估體系的建設問題更是被多次強調,如2014年的相關通知文件中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積極建立監控機制,并定期通報監管評估結果,提升評估結果的運用質量等。截止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實施程序較穩定的項目評估體系,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1)準備階段,主要工作是確定專家評估指導小組的構成、編制評估方案,為項目評估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此階段的工作質量直接關系到項目評估工作的可操作性以及評估效果的準確性。(2)實施階段,從教育部的調查問卷結果、參與培訓教師的自我評價統計以及專家評估指導小組成員的監督評價中提取有效的數據,并在對數據處理后進行綜合分析,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形成公正、客觀的評估結果是此階段的主要工作,此階段數據采集的全面性,直接關系到結果的信用度。(3)反饋跟蹤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獲得項目評估結果后,由相關的專家小組共同對評估全過程的各環節進行評價,以此保證評估結果效度,并將客觀的項目評估結果向培訓項目的設計團隊、承辦方、相關教育部門反饋,為具體的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可見現階段“國培計劃”項目評估工作依據穩定的評估體系可以順利的開展,這是我國在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2.“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存在的問題。(1)評估的主體和標準片面性問題突出。目前我國“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在開展的過程中主要以政府部門的鑒定作為評估的手段。例如,政府相關部門是制定和執行項目評估方案的主要機構,評估中使用的問卷、數據的統計方法、分析的角度等均在評估過程開展前確定。這種強調效率的行政意識突出的評估體系,必然導致評估的主體和標準不能滿足現代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需要,而且忽視了地域、學科等方面的差異,將受訓結果與實際情況相脫離。(2)評估的價值定位不科學。項目評估體系建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估體系質量觀、項目觀與項目特征的一致性,因為項目評估體系建設的合理性,要以其是否可以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和本質進行準確、客觀的反映為衡量標準,而非針對結果的定向排序。現階段我國針對“國培計劃”的考核評估體系恰是忽略了教師隊伍建設的價值,盲目地遵從政府部門制定的硬性評估指標,如“不隨意增減課程”等,這直接導致評估的價值由評估主體的主觀意志所決定,而非客觀上反映教育領域發展對教師質量的實際需要,長此下去,我國“國培計劃”項目必將在不斷深化時逐漸脫離預期目標。(3)評估結果過于注重績效。評估體系的建立可以明確項目優化的方向和著眼點,但現階段的評估體系過于注重績效評估,將培訓單位的培訓條件、培訓工作的運行狀況、培訓對社會環境的適應程度等作為評估的指標,這樣雖然也能夠體現受訓人員的培訓過程及培訓結果,但可以發現其以已經發生的實際作為評估的客體,而忽視了評估對象在受訓過程中的主觀行為,忽略了評估對象的發展動力。這樣做直接導致了評估結果在提升評估對象主動性、積極性方面的作用被嚴重削弱,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調整,將會使項目評估被多個獨立的個人績效評估所取代,難以保證項目整體的質量。
三、“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體系優化
1.注重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引入。為保證評估體系的可操作性和客觀性,保證評估體系的順利開展,在“國培計劃”項目評估體系開展的過程中應積極的引進專業的培訓評估機構作為第三方,參與制訂評估方案。這一方面可以使評估體系的行政意志得到有效的控制,提升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將引進的第三方機構視為項目評估體系開展過程中的監督機構,防止評估主體和評估對象所在院校之間因利益關系影響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公平性。可見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引進,實際上就是在原有的評估體系中增設了一個具有一定獨立性、專業性的監督部門。
2.注重評估指標的完善。結合“國培計劃”項目的預期目標可以發現,相比對培訓結果的評估,其更注重評估結果對培訓工作的推動作用,所以其實際上是通過績效評估的形式,使項目社會效益不斷提升的過程。培訓工作的實質決定了“國培計劃”項目評估體系應是突出培訓質量的綜合性體系,其不僅要涵蓋培訓相關的方案、條件、教學、質量、管理等方面,而且要強調教師培訓過程中的學習遷移。因為只有涵蓋學習遷移程度的評價體系,才能在對目前教師學習情況進行反映的同時,實現動態跟蹤和預測教師行為和績效,形成針對教師培訓工作的評價“鏈條”,使評估體系的時間性得到強化,這對提升評估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均具有積極作用。
3.注重評估方法的科學性。“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估不僅要注重對培訓績效的評估,也要對參與培訓教師的思想動態、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評估,所以在評估的過程中要涉及抽象和具體兩類評價因素。模糊綜合評價法可以在合理的分解、細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對評價指標進行分類,并通過對各指標的重要程度賦予權重,確定各項指標在整體體系中的比重。所以在進行“國培計劃”項目考核評價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除等級整合法、分數整合法等方法外,應適當的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
4.注重評估層次的合理設計。隨著“國培計劃”考核評估體系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考核評估程序進行了進一步完善,例如在培訓前,人們試圖通過問卷調查法、比較法和訪談法對“國培計劃”項目的需求層次進行評估,明確教師在專業知識技能以及道德素質等方面的需求,進而有針對性的建立培訓的目標、方案、課程計劃、方式和教學資源等;在培訓后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接收參與培訓教師對培訓相關的師資、課程、環境等方面的反饋。在培訓過程中,通過筆試、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工作樣本測試等方法,對參與教師在培訓中的學習程度進行評估,如專業理念的形成、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在培訓結束3個月后,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和360度調查等,對參與培訓的教師在培訓后教學實施、班級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行為改變進行評估,以此結合客觀實際評價培訓效果以及培訓工作的改進策略;在培訓后6—12個月的時間,通過筆試或比較法等,從教師個人績效、學校績效兩個角度對參與培訓教師在工作中對所在院校的影響進行評估,使“國培計劃”項目的預期目的,在良性循環的考核評估中逐漸實現。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已經認識到基礎教育在提升綜合國力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并有意識的通過開展“國培計劃”等項目為我國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動力,現階段也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為保證“國培計劃”項目的不斷完善和深化,在實踐中仍要有針對性的對項目評估體系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蘇姍姍.“國培計劃”項目質量評估模式:意蘊、體系及行動程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26-29.
[2]管媛輝,于勇.“國培計劃”體系結構各要素間內外相互關系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02):48-51.
[3]劉建銀,黃露.“國培計劃”項目評估的五層次模型:基于柯氏評估模型的分析建構[J].當代教師教育,2013,(02):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