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鸛樟,楊天實,紀鳳鑫
摘要:媒體的發展程度與政治參與休戚相關,傳統媒體的低效率、慢傳播、高門檻等特點抑制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愿。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和自媒體的興起,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也不斷增強。與此同時,網絡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提供了多樣的渠道,而且還提高了大學生參政的熱情。即便如此,如今仍然存在許多大學生不愿意網絡參政,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政治冷漠現象。所以發現并分析大學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對現代社會民主政治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網絡參政;政治冷漠
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彌補了傳統媒體的許多限制。傳統媒體由于自身不靈活、制作成本高、傳播效率低等特點,抑制了許多大學生參政的意愿,未能使其更好地進行政治參與。但是自媒體的興起不僅僅給大學生參政提供了多元的渠道,而且還激發了大學生的參政熱情和參政意愿,使得大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
一、大學生網絡參政現狀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1.基本信息。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網絡參政的現狀,我們本著公平準確的原則,對部分高校發布了抽樣問卷調查,剔除無效問卷,隨機抽取了200份問卷調查進行分析。由調查報告顯示,調查對象都是應屆大學生,年齡全部在19~22歲之中,其中19歲占整體的40%。調查對象所學專業多樣,但是基本集中在文史專業,占整體的47.5%,其余的分散在理工科、經濟類、藝體類和管理類。
2.網絡空間的分配情況
由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上網時間參差不齊,相對集中在6~8小時,約占整體的30%,1~5小時和8小時以上均存在零散數據,說明大學生群體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比較高。無論是查找及瀏覽新聞、玩游戲、對于上網內容來說看電影查閱資料、參與投票評選、使用微信等社交平臺還是網上購物,網絡都是大學生更偏向的自媒體平臺,均占有較大的比重。而網絡用于參與投票評選、征求意見、監督投訴的人數非常少,200人中僅有30人選擇參與網絡的評選或意見征求。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許多大學生對網絡參政并不感興趣。再者,有46.25%大學生瀏覽新聞時,更傾向于關注娛樂類的新聞;對社會、政治、經濟、民生一類的新聞關注的人也不在少數,占整體的36.35%;對購物和考試招聘之類的新聞則少有人關注,總共不超過20%。另一方面,關于獲取信息的渠道,仍然有27.5%的大學生會通過書刊、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有72.5%的人會選擇網站、網頁等獲取信息;但是有87.5%的人選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這說明自媒體的興起正在逐步代替傳統媒體。
(二)大學生網絡參政現狀的具體分析
1.自媒體的參政渠道。
通過數據表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以網絡為主,書本刊物為輔,其中85.33%的學生選擇將網絡作為信息獲取的重要來源,而選擇傳統紙質書籍、刊物的只占14.67%。而在網絡信息獲取的過程中,有38.6%的大學生將瀏覽器主頁、普通的網頁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選擇微信、微博、QQ等自媒體平臺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的則有46.6%。由此可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以及自媒體的興起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新聞選擇的差異。
據調查內容顯示,大學生在網絡新聞和信息的選擇中存在著明顯的偏向與差異,對于娛樂、游戲、影視等新聞的關注度比較高,有46.25%的大學生對這一類的新聞有著非常高的興趣,而對于社會、政治、經濟的關注僅占36.25%;而這些大學生對于微博和政治網站的使用分別占62%和20%。通過調查問卷顯示,在政治信息的選擇中,年齡、性別和專業等外在因素對于一個人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因為調查對象多是文史類的女生,所以總體的調查結果對于政治信息的偏好程度較低。
3.政治冷漠的現象。
如今的大學生政治參與方式日益多元化,而且網絡參政更加自由,不受時空限制。然而,據調查顯示,僅有一小部分大學生主動關注政治信息和新聞,60%的大學生對于兩會的關注持無所謂態度,51%的大學生對政治是不感興趣,還有40%的大學生覺得政治跟自己無關;對于政府的參政調查的網絡關注極少,有關注的大學生只占整體的21%。而參與政府制度討論的不到10%。通過網絡線上交流發現,很少有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政治事件,對于“于歡案”“校園貸”等時政熱點只是略有耳聞。但是在調查中顯示,其中99%的大學生有其非群眾的政治面貌,高達90%的大學生都覺得應當且有必要關注政治,而且高達8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政治行為能夠對政治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大多數大學生對于政治參與只停留在意識階段,并沒有濃烈的興趣去關注政治,在正式的參政行為上也表現出投入較少或者不愿意去投入的現象。
二、大學生政治冷漠的原因
(一)文化知識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倡導儒家的政治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對權威的順從文化至今未變。儒家自古被稱為帝王師,其思想建構很大程度上為君主的統治而設立。所以民本、務實等思想一直存在,大學生的參政思想一直受此影響而被壓抑。而道家的無為而治和天道自然更是給了政治文化一種“惰性”的因子,所以現在的大學生的政治表達欲望并不強。另一種角度來說,在學校所學習的政治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政治實踐頗有差距,使得大學生理論與現實的矛盾中難以找到定點與標準,所以對政治抱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二)專業知識的束縛
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各高校必須授課的一門學科,但是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還不能夠引起大學生關注政治的熱情。理工科和藝體類的學科更是和政治毫無關聯,所以這些大學生更多的時間會用來關注與自己學科相關的新聞或者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相對來說,文史類的學科與政治的相關性要較大一些,但是這也是相對的。雖然也存在一部分大學生對于政治頗有興趣,但是也只是少數存在,更多的大學生囿于自己學科的范疇而不關注政治,從而導致大學生的政治冷漠。
(三)追求利益的價值觀念
仍然有一部分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社會政治利益進行政治參與,但是對集體公共政治事務漠不關心,這是由于追求利益而導致的政治冷漠現象。對政治事務的關注也是要消耗金錢和精力的,所以很多人對政治的關注基本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礎之上,大學生群體也不例外。就算是大學生當下對于某件政治事務關注甚深,也往往會隨著事件的解決和利益的達成而減少關注甚至不再關注。當大學生出現更加關注某種利益情況時,就會對事物本身變得麻木與不理性,就像是做小抄過了考試但并沒有獲得知識一樣,當其在某一時期內的所謂“政治需求和動機”得到滿足后,就會對其他一切政治生活表現出冷漠、麻木的狀態。
(四)參政渠道的缺乏
通過調查得知,許多大學生選擇微博,微信的自媒體平臺參政議政,而這樣的自媒體平臺憑借其隨意、自由、方便等特點,成為大學生網絡參政的重要渠道。而通過正式的政治網站、政府官方APP等參與網絡參政議政的明顯低于非正式形式。而且,由于官方提供的正式渠道較少、條件限制苛刻,導致大學生通過官方正式渠道參與網絡參政議政的頻次較低。另外,在正式官方網站上的大學生參政議政的評論,也很難得到政府人員的重視;政府所發放的新聞信息、與大學生的生活關系也不大,導致很多大學生不愿意參政議政。非正式的網絡參政平臺因缺乏管理和限制,存在著網絡環境混亂無序,導致大學生喪失政治自信而引發政治冷漠現象。
三、克服政治冷漠的教育引導策略
(一)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許多大學生都清楚應當且有必要關注政治,但事實上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行為,這是缺乏政治自覺和政治自信的表現。建立政治自覺和政治自信,首先,學校應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喚醒大學生內心的參政意愿。其次,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應該僅僅只限制在課本教育中,社會實踐也是非常必要的方式,讓大學生在切實的踐行中提高自己的參政熱情和參政意愿。最后,學校還應該通過網絡論壇、公眾號、微博或者現實生活中的講座、座談會等來營造熱情參政的氛圍,讓大學生在參政熱情的大氛圍中從有意識到無意識的網絡參政,最后形成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自覺的網絡參政習慣,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參政熱情,使它們不斷內化為大學生的政治信念。
(二)拓寬網絡參政的官方渠道
網絡的迅速發展,要求政府應當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在自媒體興起的時代,政府應當盡快適應大學生參政議政的特點,根據網絡和大學生的特點迅速制定符合當前情況的制度。政府還應盡快根據網絡的特點,制定出符合信息時代的網絡法律法規,規范非正式的網絡參政平臺,更好地促進網絡建設,建立大學生政治自信。政府也需要拓寬大學生網絡參政的官方渠道,讓更廣大的大學生能夠參與到網絡參政議政。與此同時,政府要重視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并積極給予回復,保證大學生的訴求得到充分表達。
(三)發揮群體在政治生活中的感染力
“當代大學生群體在生活方式,心理發展和學習模仿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因此,群體的一致性行為很容易被個體大學生所接受,從而在群體內部形成較強的感染力。”由此,應當發揮群體的感染作用,通過群體一致的政治參與,感染個別政治冷漠的大學生,從而建立良好的參政意愿。當代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大學校園這個平臺,參與學校的講座、辯論等各種活動。學校也應當積極組織宣傳政治文化的活動,在學校范圍營造一種積極的政治文化氛圍,從而實現群體政治文化的感染。
大學生政治冷漠是不容忽視的政治現象。它不僅影響著民主社會政治的建設,還影響著大學生本身的成長。每個大學生都會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而政治人是社會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對大學生而言,積極形成政治自覺和政治自信是非常必要,也是極其迫切的。分析大學生的政治冷漠的原因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導策略,有助于我們推動民主社會政治建設的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朱學榮.當前我國大學生中的政治冷漠現象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1.
[2]曹珊,李春雷.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微博政治表達[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3(5).
[3]汪麟.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網絡參政研究[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2).
[4]葉子犀.地域優秀精神傳承的解釋學基礎——以大慶為例[J].大慶社會科學,2018,(1).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