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凡
【關鍵詞】 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104—01
21世紀信息技術以它特有的速度、能量、特點進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也給教育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讓教師和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獲益。實踐證明,在小學教學中有效地把信技術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既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直觀、簡單,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又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面,筆者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優化數學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難點
小學生都是6~12歲的孩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到他們的耐心和專心度,優化教學過程,讓教學冗長、繁復的過程變得簡單、直觀。還要在教學中突出重點、難點,化解疑點,提出要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剛好滿足了這個需求。它用自己的特點,不但會輕松歸納重點、擊破難點,還能用它聲、色、畫、動漫于一體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長久地凝聚在課堂上,達到對知識的理解,保證學習效率。當然,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還會把一些抽象、難懂、復雜的數學知識用聲音、動畫、色彩的區別等等,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知和接受,大大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與缺陷,促使了學生數學知識網絡的構建。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數學中,有一個題目是讓學生觀察,并計算按照一定規律疊放在一起的正方體總共有幾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多學生沒有辦法計算出那些壓在底層看不見的正方體,所以也就算不出準確的正方體有幾個。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使用計算機技術把放在上面的正方體一個一個地在學生的觀察下挪開,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下面的正方體。教師再使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演示幾種不同的擺放模式,不但讓學生掌握了計算正方體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還提升了教學質量,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設計靈活的練習形式,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增強
要想讓小學生真正掌握某一個知識點,一定要做到講與問、學與練有效結合,如此才能讓學生掌握、理解所學的知識,并學會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走出傳統的練習模式,如給學生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做,甚至為了達到理解,讓學生搞題海戰。這樣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還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在信息技術時代,為了真正實現講練結合的目的,教師可以借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功能編寫一些有趣的練習題目,把學習的重點、難點用生動、形象的元素表現出來,增強學生興趣,迎合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主動進行練習,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雞兔同籠”“小蝌蚪找媽媽”等形式的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能增強練習的趣味性,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當然,在課后的練習中,教師只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態,合理利用多媒體設計練習題,不但省去了寫板書的時間,縮短了練習的時間,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鞏固知識的選擇題練習時,如果學生的答案是正確的,屏幕馬上就會彈出一個笑臉,或者出現一個聲音“答對了,你真棒!”等等。實踐證明,這樣生動、有趣的練習,不但學生感興趣,教師也輕松,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展示知識產生的過程,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進行生動、準確的演示,就讓能學生掌握知識形成的一般規律,加深學生對一些概念和公式的理解,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長方形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制作需要的課件,在課堂上用閃動長方體的各個面、頂點和棱的方法,讓學生掌握長方體各個部分的名稱。通過這樣生動的演示,學生不但能自主探索,了解掌握長方體的更多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緊跟教師的目光、思維深入學習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在它的教學中教師肯定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和精力,以便開啟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當然,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并不僅僅限于優化數學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難點,靈活練習方法,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增強,展示知識產生的過程,促進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意識。所以,作為教師,要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方面,勤于鉆研,善于借鑒,更好地使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