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靜
摘 要: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我國對外多邊貿易合作迅猛發展,必然亟需大批復合應用型外語專業人才。一帶一路的提出為中原文化深層次的發展提供有利契機,中原文化底蘊深厚,對外文化交流重心由“引進來”轉移到“走出去”,如何培養國際化視野的新型翻譯人才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作為溝通異質文化的翻譯能夠克服意識形態的障礙,進而積極促進中原文化在國際上的進一步傳播。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及各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條件下,高校應該主動承擔人才培養任務,有力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原文化;翻譯人才;人才培養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想,為我國新一輪全面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經濟與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之一,外語人才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將承擔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戰略工作推進中亟需大量“專業 + 外語”的應用型外語專業人才,對這些人才招聘的條件是: 必須有實踐經驗、即來即用,真正做到無需培訓的專業應用型。 這些要求無疑對我國現行高校的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挑戰。黨的十八大會議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為更有效、更深層次地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河南經濟發展新的勢頭下,以及國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轉型發展的有利契機下,河南省各高校外語專業意識到“中譯外”的重要性,此次轉型發展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很多高校在摸索中前進,就以本校的英語專業而言,嘗試從宏觀上調整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從微觀上,對具體的翻譯教學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促進學生就業為目標適當地調整傳統的翻譯教學。通過一系列的調整,對翻譯教學以及人才培養明確了具體的要求和目標。
河南省,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大省,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更加關注如何進一步提高文化影響的軟實力,本文擬結合老子文化,少林功夫以及河南豫劇,伏羲文化等有特色的中原文化探討如何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調整翻譯人才培養計劃,從而服務河南經濟轉型發展,讓更多的人民了解熱愛中原文化。中原文化“走出去”不僅可以作為一個文化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魅力,而且也是提升河南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那么,在這一大環境下,作為河南省的翻譯教學應該做出怎么的調整與改革?本研究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對轉型發展的地方高校課程改革進行了調查分析,并以中原文化走出去戰略為立足點對河南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概況
我國的翻譯活動歷史悠久,迄今為止經歷過四次翻譯高潮,筆者仔細翻閱相關參考資料,可以看出基本以“引進來”為主,中國翻譯學家孜孜不倦的翻譯了大量西方名著,以嚴復,林紓,梁啟超為代表的翻譯家更是傾其畢生精力,他們試圖以翻譯為工具,將沉睡中的國人敲醒。除此之外,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技術逐步傳入到中國。有學者把這種情況比作為“文化入侵”,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對外交流的悄然改變,中國的四大名著,《道德經》等著作也在西方國家逐漸流行,《道德經》的翻譯更是僅次于《圣經》的翻譯,海外孔子學院的創辦更是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時至今日,一個國家內部的發展與國際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文化軟實力”,河南作為中國正統文化的起源和繼承之地,比較有特色的老子文化,少林功夫以及河南豫劇,伏羲文化等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如果這些優秀文化沒有加以傳播,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這也是中原人民現在努力改變的困境。但是如何推廣中原文化,其中之一就是要考慮翻譯問題,翻譯歷來就是溝通異質文明、異質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梁。“中譯外”是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傳播民族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保持獨特的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轉型發展的地方高校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重擔,主動擔負起培養翻譯人才的重任。
根據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新時期的翻譯人才應該是復合型和應用型的,但這并不是完全排斥文學翻譯,轉型發展的高校以應用型為主,很多翻譯課教師就誤以為文學翻譯沒有市場,實質上,良好的雙語轉換能力是優秀翻譯人才的基礎,否則的話,只能從事一些沒有學術含量的,得不到市場認可的翻譯工作。專業翻譯人才的知識結構中,不僅要有商貿、科技、法律等實用知識,而且也要有文學、哲學、翻譯理論等學術性的內容。應用型的翻譯人才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學術素養,還能夠從事某些學術性的翻譯。與之相對稱的翻譯課必須與時俱進,教學內容應貼近中原發展的實際,將鹿邑的老子文化,淮陽的伏羲文化以及河南豫劇主動引入實際的課堂教學,努力縮小課堂教學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在中譯外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引入適用于應用文體的翻譯原則和標準,并用理論指導實踐,培養學生的譯者交流意識,以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服務于培養目標,不僅使學生就業時能較好地與社會需求實現對接,而且更能讓世界了解中原傳統文化。
三、培養翻譯人才的途徑
中譯外翻譯人員可以幫助中原文化的傳播,因此,如何培養中譯外翻譯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任務。近些年來,國家政策的傾斜使得河南經濟得到穩定快速發展。河南豫劇,少林功夫,武林風等引起了各國人民的極大興趣,這與英語在中原大地的普及程度相關,中原文化要想走出國門,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能克服意識形態差異的翻譯,目前, 對中原文化來說, 海外傳播市場幾乎還是個空白。從這個意義上講, 中原文化產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著大好機遇, 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河南省曾舉辦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非洲行、中原文化美國行、“梨園春”悉尼行和委內瑞拉行等活動,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有河南人們勇于開拓國外市場,不遺余力的宣傳,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河南的地方戲劇豫劇名揚省內外;我們更要借力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努力把豫劇推出國門,河南也是我國重要的武術文化中心之一, 少林寺是少林拳的發源地, 河南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 形式多樣, 許多技藝堪稱一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 努力實現文化傳統與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生態文明的融合, 是中原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文化能否走出去取決于國家在一個特定時期的綜合國力。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說,文化交流和傳播歷來都是雙向的。但是在世界范圍內,實際情況是以強勢文化向弱勢文化的單向運動為主的流動。堅持用外語發出中國文化的聲音,表達中國文化的價值訴求,減少他國對中國文化的誤讀,提升中國整體外在形象,應成為外語教育界的時代重任。
翻譯人才是對外翻譯的主體,翻譯人才的數量和素質直接決定了對外翻譯的規模和質量。翻譯被公認是一項高、精、尖工作,能夠勝任中譯外工作的高端人才嚴重不足,估計缺口高達90% 以上。”因此,翻譯人才的培養要按照職業化、現代化、協作化的路子走,培養出當前急需的漢外文化翻譯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漢外翻譯人才隊伍。文化翻譯人才與應用型的翻譯人才有著根本的區別,不僅要求他們具有扎實的漢外語言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能夠透析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并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讓國外的讀者能夠理解和認識這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二)選題的典型代表性
中原文化作為河南人們的明信片,內涵豐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一直支撐著中原人民為之努力和奮斗。在高線轉型發展過程中,翻譯教師要有選擇性的挑選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名族凝聚力的文章。比較有代表的有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產生在中國,但其思想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道德經》的翻譯版本眾多,對它的翻譯僅次于《圣經》。通過大量翻譯,老子思想與文化對西方國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人將其作為解決西方宗教、哲學和社會問題的一劑良藥。翻譯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道德經》通過海外翻譯歷程也在世界范圍內逐步擴大著其文化影響。例如德國青年結婚時以《道德經》相送,或穿有“道”字的服裝等[1]。這些事例都彰顯了《道德經》外譯的文化傳播效應。
(三)采取針對性的翻譯教學模式
中原文化能否走出去,與高校翻譯教師觀念的轉變和人才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部部長蔡武曾指出:“翻譯工作是決定對外傳播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和基礎條件,也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翻譯者的工作雖然不足為奇,但是溝通橋梁的翻譯卻在無形中促進中原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經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及大量訪談,筆者發現,目前高校培養的翻譯人才并非能力很差,只是目前的人才培養沒有把社會需求考慮在內,與社會實踐脫節。大部分從事翻譯工作的畢業生反映,在校期間很少針對中原傳統文化的翻譯,同時對現存的翻譯課程設置提出了看法,在以教師為中心的翻譯課堂教學模式下,翻譯練習等同于改錯練習,知識面過于狹窄,沒有從宏觀上把握翻譯標準,翻譯能力等等的提高,造成很多畢業生無法勝任翻譯工作,延遲了文化走出去的良好機會。
四、結束語
“一帶一路”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對轉型發展的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應用型的地方高校需要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既是時代發展的強烈呼喚,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可喜態勢下,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不容忽視的是一些誤解甚至偏見依然存在,這種障礙我們就可以借助于翻譯來克服,因此準確恰當得向想外國人展現中原文化是一項艱巨而又挑戰性的任務。隨著河南的不斷開放, 對中譯外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交易會、博覽會、旅游業等都離不開中譯外,這也為翻譯學生的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另一方面, 據了解, 多數高校外語專業的翻譯課僅僅在高年級開設,沿用舊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放在外譯中上。這使得中譯外的教學力度遠遠不夠。因此,要加快翻譯人才的培養, 在教學管理方面也要有新的思路。在有條件的學院盡快地設置中原傳統文化的翻譯課程,中譯外安排在本科階段,讓學生多多了解中原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戴煒棟, 張雪梅.談外語專業教學評估和學科建設[J].中國外語,2005(1).
[2]杜瑞清.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及實踐[J].外語教學,1997(2).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外語專業面向 21 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A].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4]文敏.文化走出去不差錢差翻譯[N].浙江日報,2010-3-31.
[5]蔣道超.培養外語人才服務“一帶一路”戰略[N].人民政協報,2015(6).
[6]許鈞.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國翻譯,201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