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翰
摘要: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科學發展,緊跟新時代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重新審視目前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性的將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作為國際貿易專業的改革方向,構建基于傳統、立足未來的跨境電商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引入企業集群,實現培養落地。這對發展開放型經濟、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等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跨境電商
1 引言
十九大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落實各項工作的要求,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也將在新時代思想的指導下繼續穩步推進。《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指導地方高校積極向應用型轉型,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應用型培養模式并不是對本科院校的“降格”,而是新時代經濟發展階段的內在需要,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在高等教育向縱深發展的體現。
在發展轉型、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自主創新等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下,在“一帶一路”戰略穩步推進、各類自貿區不斷涌現、跨境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等新形勢下,國際貿易在貿易理念和貿易模式上正向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的方向轉變,這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廣度與深度,也必將為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傳統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人才要求,如何培養符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現實需要、順應未來發展趨勢的本科應用型、創新型專業人才,已成為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緊迫任務。
2 傳統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體系的問題及改革路徑
2.1 從業人員結構中發現問題
國際貿易專業本身涉及一系列商務談判、交易、單證、報關報檢、國際結算等細致性的專業實務操作,是專業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但目前國際貿易崗位的現實從業人員除了來自國際貿易專業外,很多來自于英語專業或者企業內精通業務、具備較高英語水平的內部人員,而外貿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中國貿專業的人員并非主力。經過與多家外貿企業訪談、畢業生反饋,并結合常見的招聘任職要求,表1總結了傳統國際貿易相關崗位的從業素質所要求的重點方面,并對目前的三類從業人員進行分類歸納和對比分析。
2.2 市場反饋出的實際需求
雖然有以上缺陷,但經與企業交流,普遍認為在中國企業越來越廣泛參與全球貿易的時代,企業面臨的貿易機會和貿易風險都前所未有,對國際貿易人才也有極大的渴求。因為非國際貿易專業的國際貿易從業人員,畢竟未經過國際貿易的專業系統培養,可以從事國際貿易實務中基礎性、片面性的工作。但從企業的國際事務的長期發展而言,由于其對各種國際規則、貿易理論、實務等缺乏全面系統性的學習,也缺乏對國際經濟貿易形勢的專業性判斷,對于企業可能出現的危機與爭端等更缺乏應對能力。
2.3 傳統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路徑
2.3.1應用型人才界定。
從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實踐型人才的角度,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首先應具備專業技能,同時需要具備崗位需要的外語及行業技能知識,總體來講“一專多能”。從學生的就業穩定性來看,也要培養其綜合素質,包括職業素養、應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創新創業的能力、國際化的視野等。
故對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定位:應用型人才是素質教育下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并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能夠適應時代變化具備終身學習能力、不斷進步的人才,能夠切實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價值的人才。
2.3.2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
對于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目前也已有相關論述。但針對企業現實需求和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的界定,此處需要指出的是:課程設置應與培養理念相一致,培養能力應與師資配置相一致,學生就業應與市場需求相一致。
首先,課程設置上,應該以確保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發展力為目標,在傳統的培養體系之外,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出改革創新。以畢業生就業能力為起點進行“一體兩翼”課程設置,既要滿足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的培養,即主體知識的學習;也要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及行業產品知識,即兩翼知識的學習,最終提升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其次,師資配備上,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應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立足于國際貿易基本知識,著力于知識學習與行業應用結合,核心在于業務實踐。而針對地方高校在行業知識課程方面師資不足的情況,可引入地方企業中的專業人才進行培養,著重增加多種行業、多種產品的介紹。
最后,學生就業上,引進校外企業共建真實實訓,建立校企集群聯合培養通道,將人才培養納入企業集群最新招聘,真正實現校企對接。
總體而言,校企集群聯合培養既豐富了地方高校師資及課程內容,又增強了學生的實務能力和創新創業的能力,是建設一流應用型地方高校的有效途徑。
3 創新型跨境電商人才特色培養路徑
3.1 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旺盛
跨境電子商務始于2005年,源于個人小額外貿,屬于跨境零售。但2012年以來,國家持續發布跨境電商利好政策,例如《關于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對外貿易的若干意見》“關于同意在天津等1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等,跨境電商發展迅速,目前跨境電商B2B已發展成為主力。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電子商務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也在逐步開展國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對電商人才的渴求不言而喻。以江蘇地區來說,跨境電子商務已經開始崛起,跨境電子商務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生力量。
但國內跨境電商人才稀缺,高校的人才培養滯后于市場需求。目前國內對跨境電商的書籍、課程等仍然匱乏,并且欠缺系統性,各高校也缺乏類似的特色課程。地方本科高校應響應國家政策、適應市場發展,發揮船小好掉頭的特點,敢于改變教育總是滯后于現實的現狀,將跨境電商可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未來目標,體現辦學特色,適應地方經濟現實及未來發展需要。
3.2 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
參照帕累托原理,假如將20%的課程設置為跨境電商,從就業角度有可能帶來80%的就業收益。具體培養上,可以通過跨境電商這一橫向關系聯系貫穿企業集群內的各個行業,實現校企聯合培養。
目前,以無錫太湖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一方面在最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納入部分跨境電商理論與實踐課程:跨境電商理論與實務、跨境電商美工、跨境電商數據化管理、跨境電商物流與支付、跨境電商營銷與客服、跨境電商綜合實驗等。這些課程為學生打開一條新的國際貿易的學習路徑,幫助學生更好地與社會接軌,提高學生競爭力和創新創業的活力。另一方面,與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實現校企聯合辦學,設立跨境電商人才培育基地。目前已有200余人通過阿里巴巴電子商務考試,拿到課程證書。通過考試的學生將納入阿里巴巴跨境電商人才庫,并有機會通過阿里巴巴提供的線上就業平臺,獲得外貿企業的跨境電商崗位實習或就業機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真正實現了校企聯合培養。
4 結論
國際貿易與多數學科一樣,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固化,無法滿足企業現實需要。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主動適應市場,改變千校一面、缺乏活力、應用性不足等問題,對傳統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體系向應用型進行改革;同時為體現辦學特色,可將跨境電商作為國際貿易專業未來一段時期的特色培養方向,以滿足企業對跨境電商新型人才的旺盛需求,最終建立立足傳統的特色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其改革路徑關鍵在于引入企業機制,一方面增加企業的行業類課程,通過企業師資接近實踐;另一方面增強校企集群聯合辦學,實現實習、錄用的長效機制,切實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貿易人才,使得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現實需求實現同步,甚至達到引領市場需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夏建國,周太軍.中國制造2025 和應用型大學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5(9):24-27.
[2].劉義杰. 外貿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能力要求的調查研究[J].考試周刊,2016(96):155.
[3]張汝根.服務地方經濟的國際貿易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2(26):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