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海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不斷進步,自稱為文化學者、文化大家的俗人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學會模仿、學會追捧,沒有自己的特色和主見,逐漸開始走入“俗”的境界。對此,筆者從書法的雅與俗的角度去追溯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的興衰與發展,并提出了自己對書法格調選擇的見解,以幫助人們找到正確的學習道路,為我國書法的傳承打下堅實基礎。
“雅”與“俗”是人們評判書法作品是否優秀的重要依據,主要是靠人對書法的印象進行評價,同時也是各個書法家最在意的評價標準。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對書法作品“雅”與“俗”的評判也不斷發生變化。因此,現在不能直接判斷書法作品的“雅”與“俗”,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總之,人們只有不斷充實書法知識才能持續提升自己的書法雅趣。
一、書法中的雅和俗
從字面來看,“雅”與“俗”之間存在強烈的對比關系,它們在書法藝術中同樣如此。書法中“雅”是對書法作品的一種審美評價,不論作品的風格或者形式。另外,書法中的“雅”還代表一種特殊的書法風格,就像狂放、高古一樣。“俗”在這兩個方面都是成對立關系的。
作為一種書法風格,“雅”在一幅書法中并不是只能單獨出現的,時常與其他風格融合運用,由此出現了典雅、淡雅等不同的書法風格。只要是充滿“雅”的風格的書法就必定不激不勵、中和平正,這是“雅”的獨特魅力,實質上是對儒家中庸思想在書法藝術領域中的正確體現。從唐代開始,“雅”就逐漸被認可,由李世民發端,元代的能人志士將其發揮到了最高水平。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在創作時一直以王羲之為崇拜對象,追求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的境界,即一切恰到好處,不多余不缺乏,隨后懷著不激不勵的態度將情感表達出來,這是典型的儒家中庸思想。一直發展到元代,趙孟頫、項穆等人就開始對書法的“雅”進行了風格的轉變,追求書法創作的三個要點。首先,書法作品的版面要整潔干凈,字體形態要規整;然后,書法要溫潤,性情平和、線條柔和;最后,書法要閑雅,即創作時下筆有神、有約束。由此一來,“雅”便開始向溫潤清雅、淡雅的風格發展。
項穆作為書法“雅”風格的代表書法家,他對“俗”的理解便是旁門左道,是書法作品中的俗書末流。古代對雅俗的判別是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場的,因此對于今天書法的雅俗之辨是沒有太大作用的。
二、書法的創作要做到“雅”與“俗”的有機融合
書法是中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此,書法中的“雅”必然注重字體的形式,但不論如何,最關鍵的就是對書法內在的格調、情感的境界的體現。書法作品能讓人們在欣賞時對內在情感浮想聯翩,越是深入地探究越能品味出作品的雅俗,因此人們在書法的創作過程中要盡量做到追求雅致,避免俗氣。
書法的“俗”一般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筆畫線條沒有新意而變得俗氣,書法的正確學習應當是“生、熟、生”的過程,即首先書法表面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意境深遠,然后書法的筆致開始溫潤,整體看上去平穩細膩,最后則達到內涵韻味無窮的境界。第二,模仿大家的手筆,沒有自己的獨特新意而俗氣,學習追隨書法名家,仿照書法家的用筆只求自己能一舉成名,表面上是對書法大家的一種虛心學習,實則是想走捷徑而成名。第三,側重點放在技藝上而俗氣,書法本是對自身情感境界、風格格調的一種展現,創作中應當以抒發自己的情感為主,而非揮筆灑墨的姿態表演。最后,沒有扎實的書法文學功底就自滿創作而俗氣,沒有扎實歷史文學功底的人就算書法作品再怎么完美都會出現差錯,題詞落款的詩人朝代寫錯抑或是故弄玄虛地書寫繁體字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雅”從自身的學識和修養中自然而然就展現,當然,一個具有很高學問的人并非一定能創作出優秀的書法作品,但要想做出具有“雅”格調書法作品的人學問必須高。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們可以發現,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是先俗而后雅的,書法家從民間世俗的事物中提取出精華,融入自身的書寫特點加工成具有雅趣的作品,初步接觸書法的人也會如此。
三、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雅俗共賞
書法作品的流芳百世不僅僅與書法家的專業技能、個人格調有關,還與欣賞者的合理解讀與自我消化有關。從至今依舊受人們追捧的書法作品來看,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對于創作者來說就是利用簡潔柔和的線條來展現自己的情感意境,表達自身深遠含蓄的意思,對于欣賞者來說就是既能得到高雅人士的鑒賞和高度評價又能被平常的流俗之人喜愛,這便是雅俗共賞。現代社會依舊存在書法應當“雅”或者應當“俗”的對立流派,“雅”則脫離時代、脫離民眾,“俗”則貶低了書法這種高雅藝術,筆者認為,雅俗共賞才是當代青年書法家應當走的創作之路。
四、結語
書法藝術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想保持“雅”的美好境界,書法家便不能時時刻刻充當寫字匠,光憑自己對字體形態美的塑造就想營造書法的字外之妙。書法是一門藝術,人們在欣賞中能深深體會到書法家的情感思想,這便是書法的字外之妙,“雅”便自然而生。人們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才能逐漸褪去俗氣,增添雅趣。
(大連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