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海彭
摘 要:支撐城鎮化建設的是大量人員、資金、資源的集中,這種趨勢帶動了社會快速發展,但也會給城鎮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管理壓力,如何解決有效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安全管控問題,例如食品安全監管、車輛交通行為管理、城市停車場管理、降低社會犯罪率等,無疑需要更高效、可靠、智能化的管理手段。鑒于此,本文是對智慧城鎮建設的思考與設計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智慧城鎮;思考;建設
一、智慧城鎮的基本理論
1、智慧城鎮的基本定義
智慧城鎮定義是通過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構造起的通過自然界與自然界,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人類社會與人類社會的交互溝通,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感知和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類采用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能力。
2、智慧城鎮建設的內涵
慧城鎮建設內涵是建立完整的城市環境設備,使其實現智能化的要求,建立活躍與創新并存的經濟體系,建立高效率、靈活方便的城鎮服務體系,得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還要在城鎮管理方面,體現出高效、精準的特點。1)建設完備的城鎮智能化環境是智慧城鎮建設基礎表現,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城鎮的認知的終端、傳輸的終端、網絡信息技術等基礎且必須的設施足以全面支撐城鎮的人民群眾、城鎮人民政府和城鎮人民政府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之間的信息與溝通、服務與傳遞和業務與協同,在各級各類人員教育與培訓,以及城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實現城鎮經濟的活躍與創新是智慧城鎮建設的重要體現,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各級政府部門要治理精準高效的城鎮就必須要求采用現代先進的技術建設相互連通的發達網絡、各種數據集中共享的數據平臺、高效的辦事流程、協調好相互之間的關系,才能為政府發展方向的確定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強大的支撐,才能體現政府管理社會的能力,提供高效率的社會服務,從而達到良好預期效果。3)實現城鎮經濟活躍與創新是智慧城鎮建設的核心要求,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城鎮服務的均等與靈活和滿足城鎮居民幸福生活需要,尤其要關注廣大城鎮居民生活以及各種領域,廣泛采用先進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手段,使廣大城鎮居民均能夠享用高質量、高規格、高效率及快速方便的社會公共服務。
二、智慧城鎮的特征
1、智慧城鎮是信息化技術與城鎮結合后發展的高級階段
最早出現智慧城鎮(SmarterCity)一詞是在2009年,由國際商用計算機公司(IBM公司)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新一代先進技術,結合現有的各級城鎮信息系統,對城鎮中的信息系統進行匯總協調,并進行綜合運用。智慧城鎮強調的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前提下,對收集上來的數據進行綜合性的處理,為政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決策者在制定決策方案方面,提供依據。
2、智慧城鎮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活
中創新應用與發展的產物2009年以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也不斷更新,這些技術有利于加速城鎮發展,并使得城鎮的發展方向不斷創新,特別是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更是讓現代信息技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這些都是智慧城市得以實現的堅實基礎和技術支持。首先,利用物聯網技術解決信息上的獲取,以及各類信息之間的傳輸障礙;其次,采集信息處理問題可利用云計算技術進行解決,解決信息高速高效處理的核心問題,使現代信息能夠得到快速推廣,讓廣大人民真正受益;再次,4G通信技術的出現,而4G網絡正是一個優質,且運轉速度很快的網絡技術,移動互聯網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對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并為智慧城鎮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從根本上解決了智慧城鎮建設的地域空間問題;最后,系統合成技術的出現,將計算機軟件、硬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網絡通訊及業務應用系統的有效的組織在一起,并進行合理的運行,讓建設以大綜合、大集成為特點的智慧城市成為一種必然。
3、智慧城鎮的核心數據應在建立大集成框架下合成
智慧城鎮的建設應該以數據的大集中為框架,將所收集來的大量數據進行集合;其次,收集起來的各級各類信息,需要利用已經建立大綜合與大集成框架下信息系統進行有效處理,并在各類行業的內外,實現數據共享;最后,智慧城鎮需要將整個城鎮及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實現跨時間、跨地域、跨部門的高速、高效、無任何障礙的互連互通。
三、慧城鎮建設的整體設計思路
1、智慧城鎮建設的框架設計
框架設計,是智慧城鎮建設骨架設計,對于整個系統的框架設計方案,是讓智慧城鎮由虛擬變成現實的重要紐帶,是智慧城鎮設計(規劃)層面和技術層面之間銜接的切入點。這里的框架,是指邏輯的框架,而不是指處于整個體系中的某一個實實在在的點。智慧城鎮框骨架的搭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個簡單的信息化發展戰略,它的概念與普通的信息化戰略主要區別于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戰略是對其發展做的一個宏觀性的規劃,其重點在于一個長遠的發展方向和在于對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達到的目標、執行的任務,以及目標實現后的所能達到的目標。而智慧城市的框架設計是在發展戰略的宏觀指導下,為了落實規劃而進行的某一個具體的內容的詳細設計。可以概括為“一個點一個是面”。
2、智慧城鎮的基本框架
智慧城鎮的基本架構可概括為“五大基本層面、兩大核心體系”,采用開放分層結構來實現。“五大基本層面”自下而上包括感應與認知層、智慧城鎮通信網絡層、智慧城鎮數據及服務支撐層、智慧城鎮的推廣應用層、智慧城鎮的推廣展示層;“兩大體系”指的是信息各類安全保障體系與各類標準規范體系。1)智慧城鎮感應與認知層感應與認知層是指提供對城市環境的智能感應和認知能力,通過各種信息采集設備、感應設備,傳輸設備和gps終端可以收集、識別和檢測城市基礎設施、大氣環境、距離和公共安全信息。在現有網絡的基礎上,智能城鎮解決方案從現有的網絡用戶終端擴展到"較低"級別,并延伸到擴大通信的目標范圍,即通信不僅限于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還延伸到自然人到物質世界的其他地方。這里的“物”不是一個物理對象,而是在滿足一定條件下,成為一個智能城鎮感應與認知層。感知層通常包括較短距離的數據收集和數據傳輸,即來自外部物理世界的數據首先通過收集設備收集,以及短距離有線或無線傳輸。在實際上,感應與認知層并沒有明顯的界限。2)智慧城鎮通信網絡層通信網絡層:廣泛互聯,以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以及傳輸介質為光纖的城市專用網作為骨干傳輸網絡,以覆蓋全城的無線p絡(如WiFi)、移動4G為主要接入網,組成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智慧城鎮網絡層是合理利用現有網絡,對現有網絡利用新型信息技術進行改進,使其主要承擔著數據傳輸的功能,特別是當三網合并后,有線電視網也能承擔數據傳輸的功能。在智能城市建筑中,要求網絡層無障礙、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傳輸感知層的數據。
結束語
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經得到很多人的認可,然而其內涵和定義尚未完成公認的權威定義和解釋。通過分析各個方的認識和見解,探討了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與核心理念,分析智慧城市框架中的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以及智慧應用層,對比各類TI企業在智慧城市設定中的定位,在新形勢下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己之見。
參考文獻
[1]龔俊溪.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智慧定遠建設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7.
[2]張超.智慧城鎮建設框架及路徑研究——以陜西富平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4):268-273.
[3]龐博,方創琳.智慧低碳城鎮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09):1135-1147.
[4]孫俊,胡曉東.廣電網絡在智慧城鎮建設中的業務應用研究[J].中國有線電視,2015(08):920-924.
[5]汪大海,何璐.跨越“非智慧化”城鎮化陷阱:實現智慧城鎮化[J].發展研究,2014(06):67-70.
[6]仇保興.智慧地進行城鎮建設積極促進我國城鎮可持續發展[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10):125-128.
(作者身份證號碼:13068219830310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