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將其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領域。沈陽市有著豐富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對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和共性,本文試圖運用數字化技術來解決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探究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新途徑,從而實現高質量的保護與傳承,也為其他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數字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能夠體現華夏歷史的文明與輝煌,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沈陽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城市,在現代化經濟發展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消失,因此如何有效來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目前政府和專家學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新媒體技術的背景下,數字化技術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基本概念闡釋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叫做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特點就是非物質形態,即無形,是關于精神體現、生活經驗,手工技藝等方面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社會風俗、儀式、宗教信仰等內容。
(二)新媒體
新媒體,是相對于書信、電話、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新的媒體形態。本文所闡述的新媒體主要是技術方面的,是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興科技而產生的向客戶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手段。其特點就是具有儲存的長久性、方便性,以及便于攜帶,并且資源共享性很強等特點。
(三)數字化
數字化是在新媒體背景下運用數字化技術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內容,通過掃描、攝像、攝影等數字技術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信息保存和記錄下來,然后運用圖像處理技術、虛擬修復技術等將保留和記錄下來的資料進行整理、修復和再現工作,最后運用網站、移動終端等數字展示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與展示,從而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目的。
二、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問題
(一)傳承人老齡化
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部分都是靠口傳身授的傳統方式進行傳承和發展的,比如語言藝術、表演藝術、手工技藝等。然而現階段這些傳承人已經進入老齡化趨勢,且拜師學藝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其所掌握的技藝也將面臨人亡藝絕的現狀。因此這一問題是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傳統媒體的限制
對于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往都是用電視、廣播、電影、書信等一些傳統的媒體方式進行保存和傳播的,但是這些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很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好的保存下來,因為傳統的媒體方式因為時間的久遠,所記錄和保存的資料就會被磨損或者失真,從而消失。而且紙質的媒體方式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傳播,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和廣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三)保護消極現象
自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以來,全國各省市都積極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然而一旦申報成功,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就開始懈怠,很多時候就是敷衍了事,比如有些項目只有一些記載和記錄,已經不再能夠在現實當中展示出來。所以說,積極申報、消極保護也是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面臨的普遍問題。
三、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一)數據采集
新媒體語境下的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數據采集工作,主要利用攝影攝像技術、激光掃描技術、動作捕捉技術來進行。數字化的攝影攝像技術主要是在速度、質量、自由度方面都遠超傳統攝影攝像技術,且長久保存也不影響其質量,這種特點很適合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集。激光掃描技術主要是運用二維掃描儀和三維掃描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掃描后轉化成數字資料,有利于保存與傳播。動作捕捉技術是對物體的空間位置和運動軌跡進行捕捉,然后將捕捉到的數據記錄下來,再利用三維軟件進行復原和再現。這幾種方式可以在運用過程中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的不同,采取相應適合的采集方式。
(二)資料整理
資料整理主要是針對采集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修復完善。主要使用圖形處理技術、3D修復技術等。還可以利用數字動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過程、制作流程、工作原理等動態信息進行動畫制作,從而動態展示這些過程,也可以利用數字動畫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畫表演。這種直觀性很強的數字化傳播方式,能夠更加輕松地展示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傳播變得更加便捷、更加有效,也增強了傳播過程中的娛樂性。
(三)信息展示
信息展示是在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據采集、資料整理之后進行的工作,通過數字胡平臺將這些信息展示給受眾,主要利用的方式有數據庫、網站、虛擬博物館、移動終端等。這么多種信息展示方式給人們更多的選擇,也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途徑,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與傳播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觀看、瀏覽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受眾更加廣泛,大大提高了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率,有效地解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途徑。
四、結論
目前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已經有成熟的經驗,但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技術還剛剛起步,各級政府和相關專家學者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在沈陽今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以新媒體為背景,將其可長久保存、可廣泛傳播、可復制、可模擬等特點充分利用起來,針對沈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問題,以及其特殊性質,有針對性的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力求高效、便捷、高質的將沈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傳承與發展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沈陽,了解沈陽文化。
基金項目:2017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規劃課題成果(17095),2017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研究成果(W201602)
參考文獻
[1] 王耀希主編.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鄭巨欣,陳峰著.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M].學苑出版社.2011.
[3] 彭冬梅.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美術研究.2006.2.
[4] 孫璐.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J].傳媒觀察.2012.02.
[5] 賈秀清,王玨.數字化手段在我國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領域中的應用[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02.
[6] 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14.04.
作者簡介
陶琳,1981-,女,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