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丞
摘 要: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藝術教育中的設計藝術教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全方位的作用。設計內容廣泛,非常適合青少年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感知特征,使他們更樂于從其中豐富的內容里接受知識和各種情感的熏陶。設計類內容接近現當代藝術的內容,隨著大眾藝術觀念的改變,無論是藝術創作手段、藝術呈現形態、欣賞藝術的方式還是對藝術的評價,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應在基礎美術教育中更多地融入設計藝術教育?,F在的藝術教育發展的內涵與方向是什么?目前藝術教育現狀是什么?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到底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趨勢?而現在的我們又要向什么方向努力。
關鍵詞:藝術教育;未來;變化
中國從洋務運動開始,把藝術從西方引入中國,從此我們開始真正的在課堂內教授藝術。蔡元培先生在進行教育改革的時候,也寄托著希望用美育來代替宗教或者說儒學一類,(當然個人認為美育和藝術教育不同)我曾經認為藝術家要具有時代精神,要有社會使命感,要能對得起社會的認可。藝術是人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有機結合,藝術可以提高人類對美的感受與理解,從藝術的角度來講,人可分為創造藝術的人和欣賞藝術的人兩種。藝術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它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但是我國對藝術的教育最早發生于宋朝,中國藝術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宋徽宗時畫院從教育到藝術繪畫的創作的是一條龍產出的。當時的繪畫理論著作種類繁多,比如說唐時張彥遠寫的《歷代名畫記》;宋郭熙《山水訓》之類都是當時的最具名聲繪畫書籍。晚清到民國,許許多多的愛好藝術繪畫的孩子是通過學習《芥子園畫譜》來學習繪畫的洋務運動之后引入課堂的更多的是中國藝術史中提到的西洋畫通過在對西方藝術史,19世紀之前的西方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是有自己自覺的藝術追求的比如倫勃朗、米開朗基羅、庫爾貝等。但是大多數藝術家,尤其是梵戴克和勒布倫為首的肖像畫家,等多是在接受委托完成作品,而不是像蔡元培先生那樣說的“藝術要具有時代精神,社會使命感,社會的認可”,是給藝術家增加無形的壓力。
我們普遍化的藝術教育還有意義嗎?藝術本來就是屬于少數人的,正統藝術本來也服務于少數人的,當今“藝術家”這樣泛濫,是不是本身就是對藝術的褻瀆?藝術教育是否應該精英化教育?那出路又是什么呢
在我認為普遍化的藝術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為了讓孩子們或者我們掌握欣賞藝術的能力,而不是讓所有人都從事藝術。并且讓孩子們保持著創新、靈活、充滿想象力的思維。所以說藝術并不是屬于少數人的,在當代背景下的藝術早已經不是古典藝術哪些古典拘謹框架下的藝術,我們現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智能手機,以及電腦等產品的設計就屬于工業美術范疇;甚至我們生活中城市的建筑也是現代建筑以及空間設計的一部分。
我認為未來的藝術教育要實現三個統一:感性與理性理性的統一、人與社會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國內藝術教育現狀,第一點藝術教育基礎薄弱,從20世紀90年代,大學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藝術專業不再只屬于藝術專類學校,許多綜合類在大學也開設藝術課程,培養藝術類學子,從而推動中國藝術教育發展,很多學校既完成擴招任務,又完成財務收入。相對校外藝術機構,招生會越來越遇到瓶頸;第二點藝術類人才培養成本高,但就業形勢不好,很多藝術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均選擇其它行業就業,放棄了自己的興趣。第三點藝術類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經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藝術類的學生在高中期間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文化課成績不好,為了讓孩子混個大學文憑,讓孩子去學藝術,造成孩子本身對藝術不感興趣,還讓她們學藝術,就會導致教育的失敗,沒有從孩子小時候進行藝術的熏陶過程,為學而學就會失去了藝術教育的本質,因此要改變這個現象,我們需要發展未來藝術教育就必須需要從孩子幼兒期就開始規劃智慧與藝術的雙向發展,從而實現三個統一。第四點國家很想改善目前的教育體制,但相對保守與謹慎,因為中國是人口大國,牽一發而動全身,關系到國家未來的保障,沒有完善的改革方案與措施,那就只能先一點點推動。但是藝術教育非藝術化,現在的藝術教育機構和高校在藝術教育上偏德育化與實用化,說教課堂偏多,過于生硬呆板的教育模式,很難啟發學生的智慧與靈感;中國藝術教育飽受詬病之處在于,由于各種原因(短視、重視應試技巧、外行領導內行等等),表現技巧的訓練與評價在整個藝術教育體系中所占比例過高,而缺乏對學生在藝術思考與創造方面進行足夠的啟發。這就導致了許多疏于思考而精于技法的人,一直處在中國藝術教育序列里的領先位置——直到真正進入殘酷的藝術創作行業,才發現除了技法,自己的創造力少的可憐。但藝術院校里也絕對不會缺乏自我思辨意識很強的學生,他們經過了專業院校的技法訓練,未來的發展通常很順利。
而在西方藝術史上,成名于大眾的那些沒有經受太多專業訓練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藝術家比如說不識五線譜的雅尼、在精神病院里自學成才的梵高,這會讓許多沒有正規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感覺自己和那些藝術院校里不可一世的師生們沒什么兩樣。其實呢?雅尼只是不用五線譜而已,他是擁有自己獨特的“一線記譜法”。況且他只用它記錄一些簡單的旋律,大型樂隊的配器,有專業團隊替他完成。梵高27歲才開始畫畫,但你注意他“1879年因工作過度熱情被教會解雇”,這是個瘋狂的白羊,他盡管沒有進入專業美院序列,但是他與美院、藝術家們的非正式學習、交流的密度,和他練習、臨摹、自我思考的強度,你無法想象。有一幫人會故意歪曲或隱瞞一些事實,從而迎合并誤導大眾的藝術教育觀點。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2017級設計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