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本文中,筆者和同事通過理論研究、目的分析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針對藝術類專業,尤其是舞蹈專業高校學生英語教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提出了有一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筆者和同事認為,為了進一步進行精準的教學定位,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是第一位的。明確了學習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設計進行適用性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地實現教學目的。
關鍵詞:教學定位;舞蹈專業;英語教學;動機;適用性
近幾年來,筆者和同事在教學時,深感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日益降低,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相對較差,普通的提問及互動模式基本無法引起學生足夠的響應。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和同事做了一系列的專項調查和研究,并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進行了訪談。
我們發現,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固然有教材選擇面狹窄、教學方法僵化和教學模式陳舊等多方面原因,但學生本身對英語學習的目的不明確同樣是引發問題的原因。除了各項考試,學生不清楚學習英語對自身將來的職業發展有何用處,因而無法提升學習熱情。基于此,在本文中,筆者和同事將探尋如何對舞蹈專業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定位,并謀求目的性與適用性的統一。
1 理論基礎
目前,針對藝術類院校學生,尤其是舞蹈專業學生英語教學的專項研究相對比較少見,理論研究也相對分散,大多與ESP理論、學習動機、教育目標分類等相關。
ESP理論,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這一理論問世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首先興起于歐美,近年來多為我國教育學者所采納。其核心要求就是教學的重心應由傳統的“教師中心”(Teacher-centered)向“學生中心”(Student-centered)傾斜,并最終轉向“學習中心”(Learning-centered)(戴明忠、涂孝春,2009)。依據ESP理論,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通常與自身專業發展和職業需求聯系緊密。
學習動機,即學習者的學習指向性,源自馬斯洛(A·Maslow)等人的動機學說,我國教育心理學家亦多有闡述。通過分析,筆者和同事認為,間接動機即由于了解學習的社會意義而間接引起的對待學習的態度(比如對未來職業成就的期許等),往往會對舞蹈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
教育目標分類,源自布盧姆(B·Bloom)的目標分類理論,即教育者應當在教學中將學習者的學習動因分作不同層次,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這一理論在實踐中對教師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過比較分析,筆者和同事認為,進行舞蹈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定位研究可以結合上述理論,即通過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分析,以學生的學習目的為基準,劃分不同的教育目標,再根據ESP理論,提出具有不同適應性的教學方法,進而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2 研究分析
依據上述理論,筆者和同事們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展開了一系列的問卷調查與座談,希望通過對舞蹈專業學生英語學習水平、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分布等的觀察、比較和分析,逐步了解舞蹈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動機所在。
我們發現,舞蹈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學業導向型、職業導向型、其他導向型,三種類別之間有一定比例的重復交叉現象(13.3%)(于非,2015)。其中學業導向型的學生初始比例最高(79.7%),其學習動機主要為完成各級考試,以畢業為最終目標;職業導向型的學生(19.1%)希望英語在今后的職業發展中起到助力,在訪談中,大多數已畢業的學生都談到了這種需求;其他導向型的學生(14.5%)學習動機相對多樣,主要集中在實際交流上。不過,在經過談話后,有半數以上的學生(61.2%)的學習動機轉為職業導向。
通過以上研究,筆者和同事認為:首先,舞蹈專業學生首先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初加以引導,使其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其次,從學生的選擇來看,大多數學生期待英語學習能夠和今后的職業發展相關聯,并為其提供助力。
3 教學定位及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英語教學在舞蹈專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新定位也隨之體現,即以輔助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為目標,通過目標分類等方法,“采用適合舞蹈專業學生的教學手段,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于非,2015)。
同時,根據ESP理論,任何教學都會向專業方向靠攏,就目前來看,這一態勢已經形成。學生們不再滿足于普通的英語學習,而是希望接受能夠滿足職業發展需求的英語教學。基于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舞蹈專業院校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在教材選取、教學設計和學習者測評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
第二,教師在教學中的定位要向輔助者過渡,將主導權交還給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完成教學角色的轉化;
第三,在教學手段中增加與舞蹈專業相關的語篇講授,比如英語舞劇欣賞、舞臺劇實踐等,從學生的接受程度上看,效果相當理想。
4 結語
本篇論文將研究的視角集中在舞蹈專業學生這一群體,希望通過總結學生特有的學習動機和特點,對舞蹈專業學生英語教學的新定位作出闡述。通過分析,我們認識到包括英語在內的各級課程教學改革都在向應用領域傾斜,這是不可回避的發展趨勢。希望我們的研究可以對當前藝術類專業院校的教學理論改革作出一些貢獻。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04):306-308.
[2] 戴明忠,涂孝春. ESP及大學英語教學[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126-128.
[3] 于非.舞蹈專業院校英語教學的定位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1):29-30.
作者簡介:于非(1979—),男,研究生,講師,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教師,從事英語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