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電子音樂技術不斷地被應用到實際的音樂創作中,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類型和表演形式。本文主要對交互式電子音樂的構成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策略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音樂;構成;策略
1 交互式電子音樂
按照創作和表演媒介的構成,可以將電子音樂劃分為3種模式,即幻聽電子音樂、混合類電子音樂和多媒體電子音樂。其中混合類電子音樂和多媒體電子音樂是由不同媒介構成的,且在其藝術行為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建立通信平臺,來實現雙向或者多向的通信。可以說這種類型的電子音樂具有實時交互的特征。
而在電子聲學資源庫中對交互的解釋為:人與計算機之間在音樂上的交互作用,或者是以計算機為介質,人與人之間在音樂上的交互作用。在交互表演過程中,一部藝術作品通常是利用軟件所編寫的程序,使表演中的預制部分作出響應。這里面的程序本來就屬于藝術創作的一部分,所以其還可有效地決定音樂中的其他內容,如聲音的合成或者改變現場的音響效果。
交互音樂創作大多會引用一些虛擬的樂器、演奏者、作曲家以及聽眾等概念,將傳統意義上的即興表演和作曲之間的界限進行模糊處理,加強音樂本身的社會化、原創作者集體化、地理和時間上的同步化。另外,由于交互音樂是建立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基礎之上的,因此對于交互音樂的概念描述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2 構成要素的全面數字化
合理的交互程序設計可以幫助表演人員利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通過自身的行為動作將作品內容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交互程度可以被看作是作品結構的基礎保障,既負責將作曲家對音樂要素體系構架的觀念彰顯出來,還蘊含著藝術媒體融合的方法。因此可以說,交互程序設計中的相關內容是直接體現作品最終表現效果的關鍵。
建立在計算機技術之上的數字化媒體是實現電子音樂多元化交互的前提。其就同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信奉的“萬物皆數”思想一樣,利用計算機將一切的事物轉化成數字,進而實現萬物的統一,此時物質界也可通過虛擬環境進行能量或者實物的轉化。另外,交互電子音樂的構成較為復雜,既體現在外化形式和媒體結構上,也體現在內部數據處理和邏輯運算之中。只有當人的行為、視覺和聽覺要素可以轉化成具體數據時,才能更好地實現交互表演和交互創作。
另外,合理地利用數據映射,可以使不同媒體之間建立參數連接關系,之后通過表演人的舉手投足、樂器音高的起伏以及畫面結構的不斷更新等方式,來有效地改變其他藝術媒介,使其在交互過程中體現出作品的多元化特點。
3 交互過程
雖然交互式電子音樂的外化形式種類較多,但是數字化交互過程中的技術構成卻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加拿大的馬塞洛·莫特森·萬德烈和意大利的尼古拉·奧利奧曾認為:在音樂創作和表演過程中,交互行為主要是演奏者對樂器的合理掌控,如果可以將計算機作為一種樂器的表現形式,其將會成為音樂文獻研究以及傳統音樂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資源,從而充分地發揮出交互的效果,為交互電子音樂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空間。
基于此,很多交互音樂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都加強了對交互式電子音樂系統建立的研究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羅伯特·羅非,其比較注重音樂數據的處理,并將交互音樂系統劃分為3個部分。一是樂譜或者表演驅動,即將紙面協作和表演行為作為主要的信號來源;二是變形、生成、音序,其是利用電子技術對音樂素材進行適當處理,使其產生新的結構形式;三是樂器回放,利用設備生成電子音響,用來進行表演的擴展以及獨立播放。該觀點具有一定的廣義性,且內部兼具模擬和數字技術的特征。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憑借其自身的優勢已經成為媒介交互中的核心內容。
此外,托德·溫克勒在研究過程中還將交互音樂的流程劃分為5個階段:輸入、接受和分析、編譯、計算機作曲、聲音輸出和表演。但是由于目前的交互程序已經將分析和編譯合并在一起,再加上交互式電子音樂的研究對象比較復雜,數字形式較為統一,所以作者就以該任務的觀點將交互式電子音樂的信號處理劃分成以下4個步驟。
第一,表演數據化。其是將人們實施的表演行為和結果轉化成數據形式,同時將人們的視覺和聽覺信息轉化成數據模式。另外,其還可以通過不同種類的偵測系統,將表演中的行為進行數據化形式的轉化,加強表演效果。
第二,數據接收與分析。主要是利用計算機將接收的行為轉化成相應的數據,其優勢在于:一是可隨意將接收到的音頻或者視頻數據及時完成輸入和保存,為后續的使用提供依據;二是可以對接收到的信息數據進行及時的分析和處理,并將得到的控制源數據實行有效的存儲。
第三,數據處理。數據處理主要是利用路徑分配、邏輯運算、值域轉換以及關聯映射等功能,處理得到的數據,從而有效地完成信息的控制,進而生成新的數據結構。
第四,內容輸出。利用不同的媒體形式完成作品的創作任務。在使用計算機進行交互處理時,人的行為、媒體形式及其所控制的信息都會被轉化成數字,之后再按照作曲家的要求展開相應的處理工作,所以從某一方面來看,人機交互其實就是一個人人交互的過程。作曲家先在交互程序中將自己的設計意圖以及要求輸入進去,也就是傳統音樂創作中樂譜的編寫過程,之后利用計算機將內容予以轉化。但是由于整個過程都是建立在人操控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其存在傳導的不確定性。
4 結語
現今的交互式電子音樂創作模式已經成為一種主流創作模式,該技術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創作的難度,還可以通過音頻的變化,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音樂色彩,進而為我國音樂藝術創作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 班文林.電子音樂中的交互式音樂潮流——術語、概念及相關問題的討論[J].音樂傳播,2016(3).
[2] 范翎.交互式電子音樂的構成解析[J].演藝科技,2017(12).
作者簡介:劉天皓(1983—),男,遼寧沈陽人,學士,版畫/動畫專業,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任教于遼寧傳媒學院,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沈陽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研究方向:版畫/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