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曉麗 王慧磊
摘要:湘西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信息化時代,數字化傳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帶來了機遇,數字化傳播憑借其立體性、大眾化、交互式等優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新模式。
關鍵詞: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140-02
一、引言
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湘西各族勞動人民以手工勞動進行創造的具有實用與審美獨特風格的藝術。它包含著湘西各民族所特有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和和文化藝術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湘西由于其獨特的地理、歷史和人文環境,該地具有獨特且豐富多彩的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土家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湘西苗族服飾等等,在我國現代工業化進程中,保護傳承和傳播文化遺產的任務更加緊迫,數字化傳播為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
數字化傳播是指以電腦、手機等互聯網設備為終端主體,多媒體為輔助的新型信息傳播活動,將各種數據和文本、圖片、聲音、影像、動畫和視頻通過數字媒體技術,組合顯示在互聯網終端,并以此為互動,是集合了文字、語言、聲像、虛擬現實等新的傳播方式。保護傳承和傳播湘西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革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達到保護和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
二、湘西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現狀
(一)形式單一,創新性不足
近年來,國家和地區逐漸重視民族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門戶網站以及“兩微一端”,如建立非遺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旅游部網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示了古丈縣苗繡素繡《錦繡茶鄉》,龍山縣60米土家織錦長卷《甲子順錦》,苗族銀飾套裝等等湘西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頻道——土家織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湘西州博物館、非遺館正式開館,雖然這些網站從不同的角度介紹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很多是與項目平臺建設或者是旅游美食相關聯,單純為了突出文化特色,打造非遺文化傳播平臺的鳳毛麟角。
無論從形式、版塊、內容還是傳播的功能等各個方面來看,更多的是歷史的講解,知識的簡介,缺乏新意,難以吸引用戶和保留用戶,導致開發建立的網站訪問率很低,社交媒體公眾號和APP下載率也很低,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阻礙了非遺的傳播進程。
(二)內容的趣味性不足,與用戶“碎片化”時間、“趣味性”閱讀、“快速化”娛樂休閑的現實生活聯系不夠緊密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人們的休閑娛樂時間,呈現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數字化傳播的內容更同質化現象嚴重,更新速度較慢,趣味性不強,信息量不夠大,面對多元化的用戶,很難滿足“寓教于樂”,加上手工藝類非遺本身的多種特性,傳承性、活態性、變異性以及生態性等等,很難滿足大眾在有限的碎片化時間大量的信息需求,更難滿足零碎時間興趣性體驗。
(三)數字化傳播滯緩
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很多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偏遠的山區,如湘西藍印花布、湘繡等等,很多技藝的傳承人文化水平較低,自己本身沒有能力去對自己的手工技藝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加上有些傳承人年齡已高,又沒有找到合適的年輕繼承人,“后繼無人”而發展滯緩,有的甚至瀕臨危境。
加上信息時代,手工藝不再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面臨著文化認同危機。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也面臨著西方發達國家“強勢文化”的入侵和沖擊,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文化受到嚴重威脅甚至面臨著生存危機。數字化技術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技術支持,數字拍攝,數據庫儲存、圖文掃描、虛擬場景制作,但由于數字拍攝存儲,虛擬現實場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三、湘西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策略
(一)挖掘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價值,激發文化遺產的活力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湘西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數字化信息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像文物一樣被高高在上的保護起來,應該對手工藝類文化內涵進行梳理和挖掘,數字化技術向文化創意產業和民族文化活動中滲透和移植,符合現代人的信息思維邏輯,采用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進行有效的傳播。土家織錦是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獨特,集實用與藝術一體的手工技藝,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挖掘土家族的織錦藝術內涵和特色,合理運用土家織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創新性保護與合理開發,融合運用到現代服飾設計,電子產品以及民族文化活動中,體現織錦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活力。數字化技術將嚴謹的文化遺產信息進行解構和重組,采用交互展示、訪談、紀錄片、文藝創作、微電影、動漫、游戲等各種活潑生動、立體形象的形式來演繹和傳播。
(二)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要面向大眾,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拓展數字化時代非遺傳承的土壤
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祖先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各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產物,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偉大成果,它蘊含著較強的審美、歷史、文化、經濟等多重價值@,與當地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生產力的低下,“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方式為手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文化的土壤,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手工藝類非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以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為要素的數字化時代,傳播工具平民化發展迅猛和傳播受眾更加廣泛,提高全民參與意識,每個人都有對人類共有資源保護的意識,自覺盡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但是目前的狀況來看,雖然政府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很高,通過遺產數字化等多種渠道保護和傳播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大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認同感較低。
我們應該立足于數字化傳播整合性、體驗性、交互性的優勢,打破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高在博物館的傳統觀念,通過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化創新創作,以新聞、游戲、動漫、影視、藝術設計、文化生活等載體,更好、更快地融入大眾日常信息化生活中,可以采用微設計、微電影、微動漫、微視頻在人們零散化和碎片化的休閑時間,滿足用戶大量信息的需求,讓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活”起來。
同時,也讓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融入全球多元化的國際元素,讓文化走出去,提升其傳播能力,促進世界文化的共生與繁榮。
(三)數字化技術為湘西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從觀賞到參與的交互式文化體驗
數字化傳播面向的受眾群體文化層次不同,欣賞水平各異,如果僅僅依靠湘西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再現或者是知識的介紹,則無法滿足數字化時代非遺受眾多元化、細分化要求的,既無法滿足數字化傳播也無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好的傳承。
挖掘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融入現代的生活,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時空轉換和創新,讓受眾在體驗數字化手工藝類非遺文化的同時,引起情感的共鳴和文化的反思,需要最大限度的拓展用戶與數字化平、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互傳播空間。
傳播作品應在信息技術引領下尋找技術與藝術的新融合,數字化技術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或者是AR技術,將手湘西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更細膩,趣味性更強,身臨其境地觀賞感受土家織錦的藝術魅力,用虛擬試穿少數民族服飾、觀賞制作傳統手工藝、如同網絡游戲一樣瀏覽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用戶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加上數字化的即時性和可重復性,受眾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進行觀看與學習和體驗,讓用戶有觸手可及的沉浸感,這種“數字技術+非遺”讓非遺看得懂,帶得走,學得易,從而可以激發年輕人興趣,讓他們對非遺的產生欲望,從而增加非遺的潛在用戶。
四、結語
湘西地區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數字化技術憑借其傳播優勢,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這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化的傳承保護和傳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具有一定的現實和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