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簡要論述了公共藝術與歷史及傳統文化的關系,并剖析了傳統元素與現代形式語言的作用,最后綜合概括了蘊含地域文化的公共藝術的價值體現,旨在為業內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藝術;傳統元素;形式語言;價值體現
公共藝術作為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藝術表現形式,積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內涵。公共藝術的范疇較為廣泛,如建筑群落、園林景觀、雕塑作品等。公共藝術是與公眾零距離接觸的社會服務型藝術,既要切實滿足公眾的實際要求,又要順從審美需求。從某種角度來說,公共藝術不單純是現代城市環境的點綴,更是傳承地域文化、弘揚民族氣節的重要載體。
地域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核心,每個城市都擁有獨特的文化和習俗,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保障。因此,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都要綜合考量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風土人情,這樣才能引起公眾強烈的情感共鳴,推動文明進步,充分彰顯公共藝術的價值。
1 簡要論述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的內在聯系
公共藝術作品的主題選定應當充分參考城市的歷史發展背景和文化脈絡。依據作品所處的場地和環境特征,選取既有協調性又有特色的內容渲染主題,而且素材的選取要迎合公眾的審美趨向。例如,位于武漢市的大禹神話園就是以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為背景構建的。相關史料記載,武漢市就是三皇五帝時期大禹治水的地點,鯀禹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治水人物,其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人,而創建大禹神話園既符合武漢市的歷史發展背景,又能彰顯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贊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從本質上來說,大禹神話園與基本群眾的心脈相互契合,能夠充分激蕩武漢人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除此之外,確定公共藝術主題有助于弘揚地域文化,加深基層群眾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為具有特色主題的城市文化賦予內涵,并通過公共視角衡量地域文化的價值,進而融入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武漢市的洪山廣場建有風格鮮明的浮雕壁畫,并將楚文化元素符號巧妙融入壁畫中。通過逐一拆解楚文化圖像,總結出文物藝術形式和特征,最后形成主題鮮明,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藝術符號,進而構建出以楚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城市景觀,吸引了無數游客參觀。試想,如果每一座城市都能夠塑造符合區域歷史發展背景的公共藝術品,不僅能夠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還能提升公眾的審美情趣。
2 傳統元素符號與現代表達形式的結合
創作公共藝術品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選擇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渲染力的多樣化的形式語言。這些主旨鮮明且蘊含豐富情感的藝術符號,不單純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更是通過現代的藝術形式將民族精神化于無形,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并順從公眾的審美需求,在吸引其品鑒藝術的同時,感悟歷史、銘記歷史。
公共藝術作品所展示的內容和表達形式要綜合考量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于寫實風格的作品要突出敘事性表達,娓娓道來,而運用還原歷史真相的表達方式就需要選擇樸實且純粹,自然且深刻的形式語言。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陳列的各類雕塑就是借助一系列現代表現手法,將血淋淋的歷史真相呈現在公眾面前,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讓人們勿忘國恥。
而對于主題鮮明且自成一派的藝術作品,需借助多層次的語言形式感毫無保留地展現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地鐵的《京華神韻》就是借助民間剪紙藝術和傳統的花紋展現京劇文化,弘揚國粹。通過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語言表達形式的結合,突出京劇文化。在整個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環節,藝術家往往會借助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尋求與公眾審美的一致性,進而形成風格鮮明的個人藝術體系。
3 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歌頌民族精神
在公共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展現地域文化魅力不能僅依靠內容和表現形式,還要側重于突顯文化元素的精髓,尋求與現代文化潮流的契合,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公共藝術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形式,都能夠引起公眾的情感共鳴,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還能充分體現出城市公共藝術的價值并與公眾零距離接觸,從而為公眾提供精神食糧,大力弘揚和歌頌民族精神。另外,公共藝術作為與公眾近距離接觸的藝術形式,需要秉承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與社會發展協同進步,與民生建設互利共生。在此過程中,公共藝術的服務理念也會隨著主流思想的轉變而變化。
對此,藝術家在表達公共精神的過程中,應準確把控社會人文思想潮流,深度認知文化觀念,順從公眾的審美眼光。再者,公共藝術作品的民族精神表達不僅需充分尊重歷史背景,了解傳統文化內涵,還要與時代發展同步,秉承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進而強化公眾對城市歷史的認知,激發情感共鳴,并高度融合人文主義和文化脈絡,向公眾傳遞經久不息的文化,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公共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通過公共藝術表達思想,能夠使城市文化更具深度,起到直達人心的藝術效果。
4 結語
公共藝術品創作要充分尊重地域歷史發展背景,彰顯傳統文化精髓,激發公眾的情感共鳴,并且在構建主題鮮明、風格迥異的現代城市景觀體系的基礎上弘揚民族氣節,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黃作林,羅曉歡.試論公共藝術言說的地域性與藝術的當代性的合一[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5).
[2] 凌敏.透視當今美國公共藝術的五大特點[J].裝飾,2013(09).
[3] 季欣.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現狀及發展態勢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0(05).
[4] 李平毅.城市公共景觀藝術設計中的地域性關懷研究[J].藝術探索,2009(05).
[5] 孫振華.公共藝術的觀念[J].藝術評論,2009(07).
[6] 何鄂,韋天瑜,楊文會,許正龍,項金國,大唐.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J].雕塑,2006(04).
[7] 陸慧.淺析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建設中的意義[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5(03).
作者簡介:宮姝琦(1998—),女,遼寧營口人,遼寧傳媒學院環境設計系公共藝術專業2016級在校本科生。
通訊作者: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