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玲 高志紅 蔡彬娜 羅文楓 鐘瑜
摘 要:鄉村景觀是指鄉村地域范圍內經濟、人文、社會和自然等多種現象的綜合表現,具有鄉村特有的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在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同時,強調景觀的生態價值、美學價值以及為人類帶來的長期效益,保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本文研究分析了韶關始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形環境特點,介紹了總甫村的現狀、項目概況和規劃定位,進而提出了關于總甫村的規劃內容,詳細表達了在“美麗鄉村”理念指導下將總甫村當地特色文化與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的規劃設計理念,總結了所采用的景觀規劃設計手法,論述了總甫村的濕地景觀設計、建筑景觀設計、植物配置和鄉村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景觀規劃設計
0 引言
黨的十九大重點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美麗鄉村”的理念賦予了新農村建設新的內涵和新的啟示。良好的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能夠為改善農村環境、實現對鄉村各類資源的合理生態最大利用提供有力支持,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穩定的經濟效益。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太平鎮總甫村的景觀規劃設計正是在國家振興鄉村的大背景下,以美麗鄉村理念為指導思想,進行的初步探索性研究。
1 韶關始興的地域文化特色
韶關始興作為粵北第一古郡,有“中國最美小城”之稱,這里人杰地靈、物阜民豐,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建筑、語言、飲食、民俗等客家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交通要沖,韶贛高速公路、贛韶鐵路、國道G323 線、省道 S244 線貫穿全境,交通條件優越。便捷的交通條件將極大地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始興縣名優產品資源豐富,有中國枇杷之鄉、中國楊梅之鄉、中國石斛之鄉等“國字號”名片,是始興縣發展鄉村旅游的幾大亮點。
2 總甫村的項目概況和規劃定位
始興縣位于廣東省北部,南嶺山脈南麓,居北江上游、湞江中游地帶,東與江西全南縣相連,南與翁源縣毗鄰,西與仁化縣、曲江區交界,北與南雄縣接壤,扼粵贛公路要沖,是典型的粵北山區縣,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好,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影響較小,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始興縣太平鎮總甫村是抗日革命老區,民風淳樸,下轄14個村小組,共426戶,1753人,占地面積約12公頃,位于始興縣西部,距縣中心16公里,與江口村、水南村相鄰,毗鄰仁化縣周田鎮譚屋村。湞江河貫穿其中,水利資源豐富。該區域交通便利,國道323線與省道S244線貫穿全境,墨江和湞江兩河交匯,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四通八達。總甫村地處山丘地帶,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具有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9.6°C,最高溫度38.4°C,最低溫度-3.5°C。土壤為黃壤、水稻土。黃土壤土層較薄,但是有機質含量高,適宜果樹和樹木生長;水稻土發育的土壤較深厚,地質適中,土壤肥沃,適合農業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明確指出要建立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的規劃設計有利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以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為依據,總甫村的規劃定位是將村莊營造成一個生態宜居、環境優美、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鄉村小鎮,逐步建設成一個集農業生產、觀光旅游、體驗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型美麗新農村,目的是改善總甫村村民的居住環境,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總甫村的規劃設計從村落原有形態入手,充分挖掘村落景觀塑造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景觀素材、節點元素、空間位置及空間肌理等,從而構建完善的溫馨鄉村空間格局。依據實地考察,該村的規劃建立在客家文化的基礎上,重點圍繞優化村民生活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濱水綠地,促進產業融合,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3 規劃內容
針對總甫村現狀,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通過優化鄉村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打造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塑造總甫村風貌特色。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開展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推動鄉村環境協同治理,以清理農村垃圾、提升村容村貌和產業融合為主攻方向,通過景觀規劃,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打造宜居宜業的環境,引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推進共享共建,構建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3.1 總甫村現狀
總甫村為新村。村莊建設用地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分區適宜,村民住宅建筑和內街道較為整齊。公共建筑、公用設施缺乏,綠化面積、公共活動空間面積較小,社會服務設施還需改善。村中房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村內街道為格網建設分布。
與很多農村一樣,總甫村也存在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原有的水塘和水系流道由于缺少規劃成了垃圾堆,沒有實現科學合理的利用,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且用于村民休憩娛樂的綠地與場所略有缺失。村內干道綠化薄弱,村內部分道路未硬化,行車不便,整體環境景觀較為僵硬,沿途景觀層次不夠豐富。
3.2 規劃思路
總甫村規劃設計以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為依據,以韶關歷史文化精髓、韶關特色文化藝術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主體來構思,強調生態,注重該村原始的生態功能,延續鄉村景觀和本地風俗民情。在韶關歷史中,客家文化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村莊的建設中,應當把客家文化融入其中,在完善基礎服務設施的前提下,豐富鄉村的景觀特色。
總甫村在產業方面上以農業為主體,總甫村主要種植楊梅樹和油茶,并具有產業鏈,雖然并不完善,缺口甚多,但通過改善楊梅等主要種植的農業產業鏈,可升華產業模式,延長產業鏈,強化多種產業效力功能。在技術方面,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升級調整,增加新興元素,引入溫室大棚這一農業設施,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帶動該村產業鏈的發展和經濟的穩定提升。
3.3 規劃設計手法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在一般的景觀規劃設計方法中充分結合鄉村這一特點,科學合理地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并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特色對鄉村旅游進行合理開發。關于鄉村景觀規劃,《現代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中王云才提出了7大原則:一是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二是保持自然景觀完整性和多樣性;三是保持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四是保持斑塊合理性和景觀可達性;五是資源合理開發;六是改善人居環境;七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1]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在改善并保護農村環境、農村景觀特色的基礎上,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村民以及游客開展各類活動的需求,整體規劃設計主要圍繞“以人為本”的主題展開,因地制宜地創新,遵循生態優先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尊重并強化當地的原始景觀特征,植物作為最能體現當地環境特色的景觀要素之一,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其易于成活,節約成本,又具有自己的鄉土特色。利用當地的資源、特點進行鄉村旅游規劃,為當地村民提供可持續的經濟財富,以達到生態性可持續的鄉村景觀規劃。
3.4 規劃設計重點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村民的各類需求,同時也進入了城市居民的視野,久居都市的人們有著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旅游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總甫村優勢,充分利用鄉土自然資源,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在創造優美的鄉村景觀的同時,提升總甫村的獨立造血能力顯得至關重要。總甫村的規劃設計將重點圍繞濕地景觀、建筑景觀、植物配置和鄉土特色發展展開。
(1)濕地景觀設計。濕地作為一種獨特的地理形式,有著凈化空氣的作用,被美譽為“地球之腎”。從濕地的定義可以看出,濕地不僅僅包括沼澤、河灘,還包括湖泊、稻田、魚塘、灘涂等等,呈水陸相畢的形式,共生共存。這些形式的濕地存在于廣大的農村地區,被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等活動。[2]而總甫村所在區域內的濕地卻是被許多人忽視甚至是變成生活生產污水以及垃圾的傾倒處。因此,對于濕地的景觀規劃勢在必行。濕地景觀的整體規劃設計采用自然式規劃,旨在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觀賞、休憩、娛樂和科普的場所。
道路設計作為“鄉村濕地”景觀規劃的“枝干”,起著連接和指引的作用。道路鋪裝運用鵝卵石、碎砂石、木制或竹子材質打造古樸的鄉野景觀,避免大面積水泥路的出現,重點地段增加趣味感和創意性,既充斥著鄉土氣息,又融入了現代化的設計元素。
園林小品在規劃中可以起到組景、觀賞、渲染氣氛的作用。因此,在濕地的規劃設計中,選取富有田園氣息的園林小品,如木制或竹制桌椅,會給人以鄉村之韻味,石質的長凳,給人以樸實和野趣,茅草搭建的涼亭,則給人以淳樸之感。而浮雕墻,充分融入客家元素,通過遷徙、民俗、農耕等不同內涵的主題展現客家文化。文化“上墻”將文明文化形于墻,對美麗鄉村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對鄉村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以及文明文化等三個方面的建設均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3]
(2)建筑景觀設計。現總甫村建筑存在基調顏色較混雜,風格混亂難以融合等問題,為了響應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總甫村的鄉土格調不是再現鄉土景觀和鄉土情懷,而是尋找和挖掘地方文明和始興當地房屋的元素,從而創造出新的鄉村風格,既滿足當地農民的生活需求,又滿足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回歸自然的精神需求。
通過重新梳理村莊建筑布局,采用統一的材質,對外立面進行風格統一,把握居民配套設施的升級,對民居周圍環境進行修整保護。部分規劃為民宿或特色商店,其中特色民宿的風格特色要采用當地的原材料,就地取材,融入自然,適應自然。在設計中留有余地,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保證村莊環境的整體化、鄉土化。
(3)植物配置。王云才從四個方面界定鄉村景觀的概念:一是城市景觀以外的空間;二是包括鄉村聚落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三是以自然環境為主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復合體;四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鄉村特有的田園文化生活。[4]由此可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并不是簡單的城市綠地規劃設計,總甫村的植物規劃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鄉村的庭院空間與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具有濃郁鄉村氣息的場所。其植物主要分為生產型和觀賞性兩類。生產型植物以可食用植物為主,包括果樹(楊梅、枇杷、石榴等)、攀緣類果蔬(葡萄、絲瓜、葫蘆等)、盆栽蔬菜(辣椒、蘆薈、蔥等)等;觀賞性植物包括鄉土時令花卉、花灌木、小喬木等。景觀營造以庭院綠化、美化為基礎,可因地制宜,根據村民各自的喜好靈活安排。
鄉村公共活動空間的植物配置,主要考慮植物的觀賞性,重視群落結構和植物分層,豐富植物的季相變化,還有一個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就是在公共活動空間中植物的遮陰效果。當前,總甫村存在村民公共活動空間植被景觀性、功能性不佳等的問題,導致公共活動空間利用率不高、人性化不足。通過公共空間的植物景觀配置,能提升景觀性和功能性,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手法,選擇觀賞性強的植物或蔬菜瓜果,適當點綴一些寓意美好的鄉土植物,以豐富公共空間的文化內涵,為村民及游客提供一個觀賞性能最佳的環境,同時,在炎炎夏日時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遮陰乘涼的好去處。
對于鄉村規劃中的休閑娛樂空間里的植物配置,應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制宜。鄉村里的水系景觀以自然野趣為特色,優化水系沿線植被景觀,保留原有原生態濱水植物群落,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地等環境條件選擇適當的植物進行配置。根據季節的變化,種植不同季節的植物,使其在季相變化時具有不同色彩和形態,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利用植物的形態、色葉、氣味等特點,營造出科學且生態的園林景觀。最后,適當地梳理遮擋景觀視線、妨礙使用功能或存在安全隱患的植被。在此基礎上,在適當的位置合理搭配喬灌木,以滿足景觀需求,形成整體鄉土景觀優美的意境。
(4)鄉村特色。鄉土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文化融合的生長點,具有雅俗兼容并蓄、久遠深厚等特點。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使文化和景觀元素結合在一起,在供人觀賞、體驗的同時,還能達到宣傳當地文化特色的作用。在總甫村的規劃中,推進各種文化符號元素與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文明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增加鄉村體驗項目,如在果園采摘果實、在魚塘小溪垂釣、親身觀察農作物、采摘新鮮蔬菜、學習制作客家菜肴等,通過感受當地特色活動和農家生活,展現其鄉村特色。綜合開發有機蔬果、山油茶、楊梅等,建成集休閑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科技點。食在總甫、住在總甫、玩在總甫,不遠之處,更有優質的“天然療養院”,因同一泉區含硫黃型、碳酸型兩種溫泉而得名的鴛鴦溫泉(總甫溫泉),四周青山環抱,沿途泉水淙淙,清幽宜人。
4 結語
理想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應體現出鄉村景觀資源提供農產品的第一生產,保護及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觀光資源的三個層次的功能。[5]美麗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制定美麗鄉村發展規劃,建立鄉村文化自信,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弘揚鄉土文化。鄉村景觀和美麗鄉村建設相輔相成,我們現在所進行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就是對美麗鄉村的建設,而打造最具當地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才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最有意義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現代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M].青島出版社,2003:1-12.
[2] 梁冰清.鄉村濕地景觀規劃初探[D].河南農業大學,2017:1-50.
[3] 王琛.文化“上墻”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探討[J].安徽文學,2018(11):174-175.
[4] 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3,19(1):55-58.
[5] 謝花林,劉黎明,李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園林,2003(3):39-41.
作者簡介:楊俊玲(1996—)女,廣東潮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
高志紅(1966—),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
蔡彬娜(1996—)女,廣東潮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
鐘瑜(1996—),女,廣東汕尾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
羅文楓(1995—),男,廣東梅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園林規劃設計。
通訊作者:高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