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高小俊
摘 要: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針對隔代監護責任嚴重缺位、長輩文化水平低、家庭氛圍不融洽、農村長輩教育認識落后等問題及成因,提出了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農村;中職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缺陷;對策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為了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農民利用自身的優勢,外出務工,而農村的家中,就只剩下年邁的父母和正在上學的孩子,有的甚至將子女寄居于祖父母或親戚朋友家里,這些留下的孩子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據調查,這類留守學生在某校占全體學生的25%以上,他們的父母外出后,考慮的是如何賺錢,對子女的教育卻缺乏必要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就成為一個堪憂而又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中職留守學生是留守兒童邊緣的一個群體,是既不屬于成人,又不屬于兒童的群體。處在這樣一個年齡段,其存在的問題也是多元化的,影響他們成長的因素也很多,如社會、學校、家庭等。處于青春叛逆時期的他們,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使其能夠全面健康地成長。為此,筆者從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入手,經過多方調查與研究,發現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隔代監護對學生生活的影響。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庭,臨時的監護自然就交給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或繁忙的叔叔阿姨。事實上,無論是祖輩的監護,還是親朋好友的托管,都存在許多教育缺陷。
父母外出后,孩子大部分時間由祖輩照顧,存在很多問題,祖輩很多時候對孩子特別溺愛,縱容其消費,尤其在零花錢方面,為彌補孩子父母不在家的親情缺失,祖輩常以多給零花錢來彌補,給中職留守學生的生活消費觀埋下了極為不利的隱患,致使任何人都難以干涉他們的言行。
第二,祖輩文化水平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留守學生的祖輩少時生活條件差,所受的文化教育相當有限,在農村老人中,很多完全沒有接受過教育,大多數是小學學歷或未完成小學學業,只有少部分高中畢業,這樣的文化水平想要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相當不易。因而,這些老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力不從心,孩子的功課無法輔導,孩子的思想教育也難以溝通。
第三,家庭氛圍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孩子都有強烈的家庭意識,好的教育離不開良好濃郁的家庭氛圍,但父母外出創業打工則嚴重弱化了家庭氛圍。留守學生缺少父母關愛,缺少與監護人的溝通,長期積壓的情緒無法釋放,給留守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承受著不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心理壓力。很多留守學生覺得自己很孤單、寂寞、無助、不自信,長期得不到親人關愛的留守學生漸漸淡薄了對親情的渴望,長此以往,容易導致他們心情復雜、心理負荷沉重、性格內向,應對意外事件的方式方法也會單一而偏激,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四,長輩的教育觀念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在農村,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與智力有關系,跟學校教育有關系,很少有人認為,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大多數學生家長外出打工,孩子們由長輩監護,但長輩的教育觀念落后,覺得孩子吃飽喝足即可。
長輩誤認為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他們只負責從經濟、生活上滿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
詢問了很多班級學困生的狀況,發現很大一部分孩子的成績是可以提高的。他們的智商并不低,關鍵是行為習慣太差,學習態度有問題,而習慣需要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才能有效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也是在家和學校的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關注農村的留守學生,讓他們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擺脫父母不在身邊的陰影,讓他們的思想水平和知識水平有顯著提高,讓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是農村學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農村留守學生的問題既是教育領域的研究課題,更是一個有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第一,多開展留守學生監護人會議。大力宣傳,通過網絡、媒體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各界的關注。學校聯合村委會多開展留守學生監護人會議,加強對農村留守學生臨時監護人的教育,明確其家庭教育責任。定期派老師下鄉開展留守學生家庭教育方面的講座,加強監護人的教育認識。
第二,父母用愛心引導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愛是家庭生活的凝聚力,所以,充滿愛的家庭環境能對教育產生好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中職學生的健康心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的發展。缺乏父母關愛和不正常家庭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也較差。因此,作為留守學生的父母,應該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多關注孩子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困惑、需要、興趣等,注意孩子身心方面的變化,及時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即使為生計,為孩子的明天攢錢,也絕不能忽視親情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家校結合,引導學生擺脫留守學生的困擾。一是學校可開設相關的心理咨詢課。我們知道中職階段的孩子正處于人生關鍵時期,作為留守孩子,他們在心理方面承受了普通孩子沒有的壓力。如何很好地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學校要專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讓心理老師給予孩子心理方面的正確引導,學科老師在教學中更應注重心理輔導,這就要求所有的教師在專業發展的同時,要多提升自己的心理輔導能力。
二是實施教師愛心。教師要更加主動關愛留守學生,給予留守學生更多的愛心,不能因為他們成績滯后、學習習慣不好就戴有色眼鏡去看他們,或對他們置之不理。
三是學校應逐步建立并切實執行留守學生監測制度,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根據情況進行分類教育管理,將留守學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四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開通家長熱線,方便家長及時、快捷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