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娜 李金姝
摘 要: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是圍繞教學活動展開的一系列知識養成、操作提升、經驗累積、思考創新等綜合素質的再生產活動。互聯網+為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參考指標。本文利用互聯網+平臺,從教學評價與創研和教學智慧中尋求中學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對信息化時代賦予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的諸多具象進行逐一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中學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1 互聯網+教學評價與研創
從教學發生的程序來看,教學評價發生在教學實踐之后,尤其是階段性教學操作之后對學生進行知識考察的過程和結果中。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側重于學生的答題和應試能力,由此來判定一個教師的教學成敗和優劣。先撇開此類評價是否合理不說,這樣的評價體系是極度單一的,抑或說僅僅只是完成了其中評學的部分,而對于教師的評教則完全留白。評學主要針對學生學習狀態展開評估,其中不乏包括學習效果、知識輸出之精準程度與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等;而評教不僅包括教師在教學完成之后的教學反思,還應囊括如何吸收他人教學,并形成借鑒和評價,更形成對未來教學實施的展望和調整。沒有較好的英語語言知識體系與完善的教學理論、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不可能對教學做出理性評價的。
比較而言,教學反思又是促進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直接動因。教學反思的發生可以是在教學實施之后對于教學設計與教學操作的差距比較,亦可以是在教學評價之后對于教學認知和教學效果的連貫性思考。而如今逐步發展成熟的教育者網絡論壇正不斷打破教學反思和教學評價的時空局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思想碰撞的舞臺。
教研能力是關系到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普遍反映最困難的環節。研與教的結合不僅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也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軌道產生長足深遠的租用。由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和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的突出地位,中學英語教師尤其應重視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
互聯網之于中學英語教研無異大海之于河豚。各類數據庫的建成造就了教育研究的日新月異,溝通了國內外的教育理念,從理論到實踐連通了各個學科和各個階段的教育思路,并逐漸形成系統性、貫通性和開放性的教育推進路線。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力推動下正跨越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測量與教育技術等領域,走上與國際教育并軌的步伐。英語作為眾多國家的第一外語,其教學研究的理論和成果相當豐富,國際上此領域的高水平論文正吸引廣大英語基礎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同時,國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不斷掀起教育教學改革,重抓教學質量,進一步促進了義務制教學研究中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和論爭,反哺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
2 互聯網+教育智慧
伯明翰(Birmingham)提出,“教學智慧是教學在道德方面的復雜性,是需要實踐智慧去實現道德上的善,從而提升教學的品質,來推進人類繁榮。”[1]馬克斯·范梅南在其所編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寫道:“教育的智慧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相處時的關心取向上。這與其說是某種可觀察到的行為表現還不如說是一種主動建立起來的關系方式。”[2]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內教育界對于教學智慧的外延進行了極大的開拓,并逐漸形成了綜合能力、主體能動性和品格—境界三種視角。綜合來說,教育智慧的形成和實現充分體現了實踐性、情境性、緘默性、復雜性、個體性及創造性,集中從主觀和客觀雙方面體現教師多種綜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實現以教學為本體的主體實踐和個人的格局與境界。
互聯網對教育的不斷推動催生了智慧教育的誕生,隨之出現的更有優質教學資源、個性化學習和智慧型人才培養等理念。“互聯網+教育”正通過各種智慧平臺,如微信公眾號、MOOC、微課、電子書包、翻轉課堂、學習空間、云課堂等這些能動學習模式加速了教育的自我改革和蛻變,推動教育公平時代的真正到來。這些多媒體智慧教學平臺大多青睞基礎英語教育, 中小學英語學科教育也是眾多計算機軟件公司打開教育市場的敲門磚。英語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特殊語言教學科目,集國際化、實用性、開放性、高效性于一身,最易于實現人機結合。恰如錢學森先生的大成智慧教育,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在互聯網+時代正迅速吸收廣闊的信息空間所提供的網絡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集古今中外有關經驗、知識、智慧之大成,形成多元化時代所需求的新型思維方式,服務于我國當前時代的培養目標。[3]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視角下研究中學英語教育智慧,要求教師能利用適當的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學習環境,在達到實踐創新目的的同時,用英語語言的學習、交流、協作、溝通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取向、較高的思維品質和較強思維能力,從而實現教育的人本精神,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發展。
目前由于“互聯網+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都還只是處于起步的探索狀態,我們在充分認識和肯定此模式的優質與高效的同時,也絕不能忽略作為工具化泛濫甚至喧賓奪主,以至于嚴重掩蓋了教師教學主體的現象。教師專業能力的真正實現和運用,決不能離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執著以及對教學、教學藝術的不懈追求和探索,順應當前時代的發展趨勢來引導“互聯網+教育”朝著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Bermingham&C.Phronesis .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5):55.
[2] 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65.
[3] 錢學森.略論復雜系統與大成智慧[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4):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