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莉方
摘 要:本文以廣西的高等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為案例,探討將地域民族文化融入現代設計教學培養體系中的意義和方法。為地方高等藝術設計類高校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走出具有特色的教學道路尋找有效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壯族文化;服裝與服飾;教學模式
廣西藝術學院作為廣西唯一的藝術類專業高校,堅持將民族性、地域性作為教育特色,將國際前沿設計理念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通過對民族設計元素及其再生手法的應用研究,使服飾設計的民族性和現代性結合,以實現本土文化繼承、保護和發展,同時開展高等教育民族服飾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壯族源于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壯族文化作為廣西地區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化,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是打造廣西地區民族文化自信的首要突破口。本文以廣西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通過探討壯族文化與高校設計專業教學結合的形式和方法,尋求一條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的設計教學思路。
1 國內外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首先,在西方國家的服裝院校對于自身民族文化和現代創意非常重視,他們提倡運用調研的方式去獲取這些原創因素。例如,西方國家的設計院校非常重視歷史文化的教育,視歷史文化元素為服裝設計中的重要靈感來源,從起初極力鼓勵學生去博物館、美術館、各類藝術展覽,直到學生養成了主動尋找啟發和靈感的習慣。國內院校往往忽視了服裝設計中的調研工作,對于如何尋找傳統文化元素、靈感并積累信息這類創作思維的啟發培養指導不足,導致學生無從展開設計,缺乏良好的設計創作習慣。一些國內院校對本地域的文化存在傳統復制思維,對于傳統元素不能真正做到創新運用,運用往往浮于表面,手法生硬。相比之下,國內的教學比起創作的開始與過程,也許更注重結果的表現。
其次,在培養的過程中,西方國家非常注重實踐環節,通常學生在校期間便可以得到企業共同研發新季度產品的機會。此外,歐美服裝設計專業院校的學生也常常會得到項目實踐的機會,這是提高學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辦法。相比之下,國內的校園和企業雖然也存在合作,已達到初步雙贏的目的,但效果和力度大多數遠不及國外。
國內外服裝院校在培養模式上存在著不少的差異,但現今中國頂尖的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不單單是讓學生懂得如何進行本地元素的創意設計,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對整個設計方案系統流程的把握能力,無論是創作型服裝還是成衣品牌化服裝,都具備一定的高度。但仍然有部分院校的教學模式墨守成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再加上近年來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開發文創產業等的各項方針政策,“文化傳承”也成為設計教育業的關鍵詞。由此看來,真正要辦好國內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育必須立足于地域特色,運用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橫向和縱向上完善培養方案,為培養高層次綜合創意型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就廣西地區的情況而言,當前廣西課改相對落后,廣西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完全掌握新教學理念的程度還需提高。更多的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未能深入研究本地的壯族文化并將其靈活運用于服裝與服飾設計作品的研發中。最終造成實踐教學成果與預期存在一定差距,未能完全做到順從我國服裝與服飾的科學發展和滿足我國服裝與服飾教育綜合實用性原創人才的需要。
2 壯族文化和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結合的意義
廣西有著極好的區位優勢,作為壯族自治區廣西有著悠久豐富的壯族文化,為地域文化引入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奠定良好的資源基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首府南寧,為新時期廣西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由于中國現代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和產業發展歷史較短,中國服裝教育在過去的30年的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初期、中期,其教學實踐普遍存在“從形式到形式”,就是把國際時裝體系上游的服裝形式本土化的問題。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對稱,但與中國創新型服裝產業發展方向不對稱。
本課題立足于廣西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主要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對策并努力實踐,為推動廣西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科學化,為培養一批又一批適應中國服裝行業快速發展形勢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原創設計人才提供理論支持和人才培養模式。可見,本項目的選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和現實意義,項目的啟動和實施將促進廣西地區高校進一步認識和準確把握本地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發展及其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需求的形勢,立足實際需要,推進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培養出更多綜合能力更強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為廣西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育事業作貢獻。
3 構建完善的壯族文化背景下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體系
構建壯族文化背景下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就必須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特色鮮明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構建“文化傳承、科技創新、項目帶教、校企雙贏”的立體化、多角度教學模式,解決目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改善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更好地體現新時期的要求,使學生既具有文化傳承意識,又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扎實的知識與技能基礎,成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原創設計人才。
第一,結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完善立體化教學模式,有效地加強教學體系的多面性和平衡性。強調壯族文化在教學實踐和理論教學中的有機結合,在內部得以完善的基礎上與外部有機互動。最終實現在專業內部各方向之間,不同學科相關專業之間,專業與校外相關產業之間,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相互開放、相互滲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第二,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實驗教學中心的有效調整,有力提高綜合教學的效能。在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方面,梳理教學大綱,整理出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針對課程內容進行研討分析,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融入壯族文化元素的方案設計實訓內容。同時,增設一些壯族傳統技藝類的課程,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方面要增加調研環節,包括針對原生態的壯族文化的調研和當下流行趨勢的調研,使得實踐課程的方案更加具有文化性和市場性。在實驗室的配備方面,調整實驗室的設備配置,引進一些壯族傳統工藝設備,如制作手工壯錦的豬籠機等,讓學生在學校的實驗室里面就能體驗到本地的傳統手工技藝。
第三,構建“文化傳承、科技創新、項目帶教、校企雙贏”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能極大地提高教學軟件和硬件的能動性,使各方資源得到有效的結合利用,有效地改善了整體教學環境,能明顯地提升綜合教學質量,實現教學和科研的雙突破。與相關的企業建立實踐基地,結合地方的項目進行教學,做到從市場中來再回到市場中去。
第四,教學內容具備系統性、多樣性、漸進性、貫穿性四個特性,采用產、學、研、賽、展等多種綜合教學形式,力求教學內容的豐富立體,教學成果的豐碩,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研究積極性。
4 結語
廣西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壯族文化,不論是從經濟增長的角度,還是從社會文明進步的角度看,廣西都應該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高度,踐行多元服飾文化教育觀的教育,發揮后發優勢,利用本土教育資源發展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和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體系。當前,廣西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人才總量偏少,結構不合理,具備創意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匱乏,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在新時期對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跟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理念,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改變教學方法,適應第三產業的發展,培養適合新形勢的復合型原創設計人才。因此,在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面臨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的今天,如何加強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自身的特色建設,完善服裝與服飾設計課程體系,推進設計教學的發展,已成為擺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黃怡爭,劉贊.漢族文化對壯族文化中紅色象征意義的影響及異同點[J].現代裝飾(理論),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