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若琰
摘 要:巴赫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過對巴赫人生經歷、創作活動及音樂作品的體裁、結構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出《平均律鋼琴曲集》誕生的必要條件及其歷史地位和音樂特點。分析了《平均律鋼琴曲集》中各曲結構:由前奏曲和賦格構成。對《平均律鋼琴曲集》ⅡNO.2 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作了演奏提示。
關鍵詞:巴赫;平均律;創作地位;特點;作品分析;演奏提示
1 作曲家生平簡介
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1685年3月21日,他出生于圖靈根偏遠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平民家庭。艾森納赫的祖先幾代以來都在從事音樂工作。15歲時,巴赫在盧內斯堡的一個教堂附屬合唱團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1700年),在魏瑪公爵的管弦樂隊演奏小提琴(1703年),在安什塔特新教堂(1703年)和穆爾豪森教堂(1707年)演奏管風琴,之后又擔任魏瑪公爵的侍從。這位管風琴家和宮廷音樂家(1708)是卡爾頓一個衰落的小宮廷的樂隊指揮(1717年),最后是萊比錫圣多瑪教堂的合唱團指揮和附屬于該教堂的歌唱學校教師(1723)。巴赫在擔任各種音樂職務的同時,一直致力于音樂創作,創作了大量不同類型的作品。他于1750年7月28日在萊比錫逝世。
巴赫的作品有各種不同的體裁形式,包括管風琴音樂、鋼琴音樂、小提琴音樂、大提琴音樂、長笛音樂、康塔舞、管弦樂和許多宗教和器樂作品。他信仰宗教,把路德教新教的贊美詩和教堂的管風琴作為他創作素材和美好觀念的核心,但他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范,具有豐富的教義,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大膽的創新精神。他的創作以復調為主,具有嚴格的概念、內在的情感、哲學和邏輯的性質。雖然他的音樂風格與復調音樂的古老傳統密切相關,但他積極發展了主調和聲思想,使復調音樂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他的作品中的哲理與抒情和景物相結合,使他的音樂更貼近人,更為人接受。
2 《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創作地位及特點
鋼琴家馮·彪羅曾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稱為音樂中的“舊約圣經”,它成功的證明了24個大小調在鋼琴作品中運用的無限可能。在當今社會,平均律已經是幾乎目不識丁之輩都已熟知的率制,但巴赫時代幾乎只有純律的存在。純律在C大調中可以應用,其他帶升降記號的各調,不但無法使用,任意的轉調也是很困難的,“平均律”正是為消除此種缺點而發明的方法。平均律是把八度音程等分為12個半音,此種律制雖早在18世紀已被提倡,但從事實際工作的音樂家們卻一直未給予重視。第一個采用平均律制的作曲家,正是巴赫,巴赫將此律制運用到這部作品集中,貫徹始終,并將這個鋼琴曲集命名為《平均律》。
前奏曲是一首單主題的中小器樂曲,起源于十五至十六世紀某種樂曲前演出的引子,最初常常是即興演奏,具有測試樂器音準、進行手指準備活動和鋪墊樂曲發展的作用。在《平均律鋼琴曲集》的24個前奏曲中,每一個序曲都是不同的,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類別:一是音型裝飾化;二是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動著美麗如歌的旋律;三是創意曲型,主題以對位方式運作。
“賦格”這一專有名詞即指一首作品的題材,也指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賦格在德文是追趕之意,一個主題單獨呈示后在高或低五度重現,作曲者運用各種方式將主題發展,之后另一聲部又再重現,一次又一次看作曲者要寫幾聲部,越多聲部越困難,最后可加可不加一個尾奏(coda)或小尾奏(codatta)結束。巴赫的24個賦格形式各不相同,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精煉型,主題在樂曲發展過程中多次插入,在此過程中主題采用逆行或變奏等多種不同手法進行變化;二是遲緩型,除呈示部外,全部聲部的發展是絕無僅有的。
3 《平均律鋼琴曲集》ⅡNO.2 c小調前奏曲分析及演奏提示
此曲是一首寧靜、優雅的阿勒芒德舞曲。從作曲手法來看,它又是個二聲部的創意曲,用兩個主題音型相對,第1小節的上聲部與下聲部,隨即在第2小節相互對調了上下音型。
在這兩小節的音型與動機中已埋伏了第二首賦格曲的“相似主題”,從高聲部十六分音符的重要位置之音化為八分音符,就可以清楚地將賦格曲的主題顯現出來。第二段從第13小節開始,至第16小節是主題音型的擴展和變化,從降E大調經c小調轉到f小調。第17、18小節在f小調上作變化模進,以音階下行為銜接,至第24小節轉回了c小調。第27小節左手再做半音階上行進入結束的c小調主和弦。全曲的第12、26、28小節由于中聲部的加入,給此曲增加了復調的色彩,使之與后面的賦格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如果以舞曲的角度來彈奏,則不僅前段可反復,后段亦可反復,情趣尚不致過分;若以創意曲的角度來彈奏,彈奏時則應注意音型、動機的變化及表現。在類似開始主題音型的地方,十六分音要彈得均勻、流暢,注意指法的輪換,八分音符不宜彈得過重,用非連音奏法彈奏。第5、6、23、24小節最后一拍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銜接,要非常小心、謹慎,彈得沒有雙手交換的痕跡。當彈奏第12、26、28復調手法的小節時,注意各聲部線條的走向及各音符時值的飽滿、準確。速度要適中,節奏要嚴格統一,在觸鍵上要使聲音柔和,音色柔中帶剛、短而清脆。
4 《平均律鋼琴曲集》ⅡNO.2 c小調賦格曲分析及演奏提示
此曲雖是四聲部,但大半是三聲部展開的,只有少數地方才是真真正正地奏出四聲部的音樂。它的主題長度只有一個小節,是一個很平和簡單的主題,并且在節奏和音型走向上沒有分成很明顯的兩個部分,首先出現在中音聲部。全曲的呈示部為第1至第13小節,在這部分里,主題在各聲部不斷地出現,接得很緊密。第14至23小節是插部,在屬調里出現的終止式是賦格一個很明顯的進入插部的信號。從第13小節右手升F、還原A音的出現到第14小節的G音,很明顯調性轉到了g小調上,標志著呈示部的結束。從第14小節一開始主題就以密集接應的形式展開,主題首先從高音聲部進入,中音聲部主題作了增值擴大的密集接應,第15小節的次中音聲部主題作倒影反向的密集接應。在插部當中往往所有的材料都是穿插進行的,各種不同的材料及處理手段同時運用,形成錯綜復雜、你追我趕、上下呼應、此起彼伏等復調音樂特有的效果。第23 (后半部分)至第28小節為樂曲的結束部,在這一短小的尾聲中,巴赫似乎還意猶未盡,又再作了一段主題的密集接應。
該賦格在情緒上進行了從平和到激烈處過程。從材料技術處理手段的角度來看,主題材料在呈示部中以平鋪直敘的方式獨立進行于各個聲部中,沒有出現過交疊,聲部間不存在主題的地位爭奪,音樂風格在整體上呈現出平和的氛圍。而進入插部后,音樂的情緒突然出現了劇烈的改變,模進、倒置、夸張、主題聲部緊密連接等發展手段同時進行,各聲部間的進行撲朔迷離。此時加入的低聲部使得樂曲的發展更加復雜,樂曲和聲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各個聲部間的音響效果達到巔峰。樂曲收尾的結束部中激烈的音響進行依然持續發展,在短短的5小節中就出現了兩次密接和應,最后一次的主題出現在三個聲部中交替進行,同時低聲部是主題倒敘,音樂發展矛盾達到頂點的激化。而最后結束在27小節中各個聲部間所形成的減七和弦似乎是一聲“吶喊”,將樂曲的矛盾推至頂峰。
5 結語
能夠做到聲部層次清晰、雙手獨立自如,是鋼琴演奏技術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學習復調音樂則是達到此目標的最佳途徑。筆者期望通過對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ⅡNO.2的分析研究,能讓廣大學琴者加深對復調音樂的了解,從而獲得提高鋼琴演奏水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黎頌文.整體結構與細節處理的關系——分析《巴赫平均律》下冊《c小調賦格》[J].鋼琴藝術,2007?(07).
[2] 錢亦平.巴赫[M].東方出版社,1997.
[3] Patricia Fallows—Hammond .鋼琴藝術三百年[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 楊迪.淺析巴赫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