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箏演奏技法在發展中不僅繼承了傳統演奏技法中的精華,還糅合了其他不同種類樂器的優秀演奏技法,在樂器演奏的表現力方面得到了更大的豐富。本文首先通過對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歷程的系統了解,在此基礎上從多維視角切入,進一步研究古箏演奏技法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對其他樂器的演奏技法進行借鑒,并對古箏演奏技法今后的發展方向作出分析。
關鍵詞:古箏演奏;傳承;創新
0 引言
古箏所具有的豐富的音樂表現力,使其在演奏很多作品時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隨著大眾審美取向的不斷變化,古箏演奏也在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從技術層面來分析,古箏演奏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它的呈現形式與音樂作品的表現是密不可分的,在實踐中將演奏技術與作品更好地結合是至關重要的。器樂作品的表現力都是通過器樂演奏技巧來實現的,精湛的演奏技巧可以更好地為作品藝術效果的呈現服務。因此,古箏的演奏發展對于古箏音樂的傳承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1 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我國的古箏音樂的發展也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了滿足作品的音樂表現力,就不得不在演奏技法上革新。部分古箏演奏家嘗試采用新的作曲技法創作作品,這也促使古箏的演奏技法開始革新,使古箏的演奏技法在傳承的同時獲得了新的發展。作曲家們在創作新的箏曲時就已打破固有的創作常規,從多維的角度入手,改善作曲方式的同時,也對古箏的演奏技巧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他們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包括對其他樂器演奏方式的借鑒與思考,在古箏的演奏中推出了一些創新性的演奏方式,在演奏過程中極大地突出了作品的表現力度。
雖然我們在古箏的演奏中適當地引入了西方的音樂元素,在音樂創作中也運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但是并不影響古箏演奏中民族風格的表達,我們依然可以從樂器的演奏中探尋到屬于民族特質的源頭所在。由于我國民族樂器本身所特有的民族意蘊,因此古箏的演奏依然延續著“以韻補聲”的特點。在新時期,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發展中,演奏家們將聲與韻對等來看,在這種發展思維的主導下,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在發展中能夠更好地與西方音樂融合。
我們可以根據時間的劃分將現代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屬于古箏演奏技法的探索階段,時間大致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主要的是在民族和聲創作的基礎上開始了對西方樂器演奏技法的學習與嘗試。在這一階段,古箏的演奏技法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左手演奏和聲時最有代表性。第二階段在六七十年代,古箏的演奏技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豐富。這一階段,古箏作品依然追求創新性,對音樂織體的創作更具多樣化。
2 古箏演奏中對其他樂器演奏技法的借鑒與融合
隨著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不斷交流,我國古箏的發展環境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演奏技法方面,我國的古箏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傳統古箏的演奏技法被延續下來,但是越來越多的新古箏作品的演奏如果再采用傳統的演奏技法,會使其藝術表現力受到限制。這就需要我們突破原有的音樂觀念,對不同的作品作出不同的處理。
但是古箏演奏技巧方面的創新并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依托于古箏本身,聯系樂器自身的性質、演奏特點對其他的民族樂器進行模仿。在融合西方音樂元素的基礎上,為了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在演奏中會對大指以及中指的演奏進行強化,這也是對演奏技法的豐富。例如,趙玉齋先生就通過對鋼琴演奏方式的借鑒,將原本只負責揉弦、側按、滑的等演奏技巧的左手發展為雙手演奏,在演奏中使用和弦演奏、刮奏以及琶音等富有特色的演奏技法。這些演奏技法的運用使得古箏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得以豐富。這也激發了其他的作曲家以及演奏家對于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意識,并于之后陸續借鑒了其他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如琵琶、古琴等樂器。在一些作品的演奏實踐中開始出現掃搖、長搖以及快四點等演奏技法,這些演奏技法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在演奏情緒激烈作品時的不足,為古箏演奏技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有的演奏家在演奏中借鑒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創立“快速指序技法體系”,這一體系的運用使古箏演奏中的指法組合極大的增長,使其演奏領域也得到擴大。
不同的演奏方式是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下逐步積累的產物,是為了可以更加順暢地完成作品的演奏來不斷訓練的演奏技巧,既然被認可過,就有其存在的合理之處。這并不局限于古箏音樂的發展,對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如此。雖然文化帶有自己的獨立性,但是相互之間的交流依然重要,這樣才可以不斷地豐富、開拓、創新。這不僅是音樂作品的需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求。
3 對古箏演奏技法發展的展望
任何事物都會隨著外界事物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古箏本身有著非常悠久的傳承歷史,直到現在也被人們喜愛,也是因為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古箏音樂本身也一直在創新與發展。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發展改變,這也促進了古箏演奏技法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在古箏演奏技法方面,古箏會更加接近于鋼琴的演奏模式,向更加具有技巧性、難度性的方向發展,讓雙手的演奏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例如,在二胡、鋼琴等樂器的演奏過程中,小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使用;但是在古箏的演奏中,小指就毫無用武之地,甚至在“快速指序”運用到演奏實踐中之前,無名指在演奏中也只存在于琶音的演奏之中。再后來經過發展,在演奏中才慢慢得到開發與利用。
此外,當今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要求綜合實力的體現,音樂的發展亦是如此。對于古箏演奏技巧的傳承與發展方面還應該落實到學校教育方面。很多音樂院校開設了民族器樂合奏課程,甚至民族器樂團的演出等。但合奏課程更多的是追求學生之間的合作,并沒有突出古箏演奏技巧本身,而且合奏課程中可以讓學習古箏的學生鍛煉的機會并不多,這樣他們在演奏上找不到一種積極的狀態,這就是實踐經驗缺乏的體現。這種現狀對于古箏演奏技巧的提升沒有幫助。可以在各類院校中組建古箏樂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專業院校中的古箏專業學生會比普通高等院校以及師范類院校古箏專業的學生多,因此,專業院校可以率先開設古箏合奏課程,這樣可以使古箏表演專業的學生得到更多鍛煉的機會,不僅能夠提高合奏的能力,還可以從演奏技巧方面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這樣可以在古箏演奏方面積累更多的經驗。古箏樂團成立之后,在演出的過程中還可以更大范圍地推廣古箏音樂,起到很好的推廣與宣傳效果。
立足于現在多元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從多維的視角研究古箏演奏問題,在遵循民族文化傳承的前提下,努力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古箏的演奏技法,更好地促進古箏音樂的長遠發展。
4 結語
古箏音樂的發展經過古箏教育者的不斷努力與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筆者通過對古箏形制發展的總結,以及對已有古箏演奏形式的研究,對古箏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筆者不僅對古箏演奏的總體發展歷程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通過不斷的音樂實踐,古箏的創新性也給予了欣賞者更多的理解與想象的空間。希望研究者更多地立足于音樂研究的多維視角,對于古箏音樂的研究不要局限于對作品結構的分析方面,還要對演奏有進一步的認知與創新。通過對古箏演奏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共同促進我國古箏音樂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閆雪,王洪麗.淺議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性[J].藝術科技,2017(08).
[2] 戴曉青.關于當前古箏演奏技法符號規范化的幾點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02).
[3] 馬楠.談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與發展方向[J].戲劇之家,2018(07).
作者簡介:劉海濤(1970—),男,甘肅慶陽人,大專,中級職稱。